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5篇)(高一历史论文题目推荐)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4-09-30
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理解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既有新旧观念、方法的冲突,又有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学科观念上要放弃旧有的观念,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要加深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
1.打破传统历史理念的认识误区
高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
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基础,具体说是为高考历史打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历史教材越编越厚,历史知识越讲越深,历史考试越来越难。学生是越背越烦,越考越怵,历史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定位,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到底是在为什么打基础。
2.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
历史知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如“炎黄子孙”、“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还有长城、故宫、天坛、北京人遗址等,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艺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前苏联著名教学专家莱纳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历史科学范畴内的创造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关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上一些重要决策和改革,总要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是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应以介绍观点的方式为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科学史观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科学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如西欧的殖民问题,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然后再用今天的眼光从历史进程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它的设问是在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第2篇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学生读史明智。史学理论的功用、研究方法、史学方法等,不仅对专门的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对史学理论中史学的基本观点、史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究,希望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史学理论;史观;新课程
1.引言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马执斌先生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史学巨车赖以前进的两个轮子。它们互相驱动,历史教学呼唤着历史研究尽快展示新成果,历史研究期待着历史教学尽快普及新成果”。生动形象的指出了史学研究的成果和历史教学发展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史学研究成果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变革的动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以史学研究的发展为指导,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未来史学研究人才的重大使命。
2.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及时的组织、点拨,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但要综合运用史学理论进行科学整合教材,还要多角度发散性设计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即时性问题与答案,并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与分析,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推动作用。
学生发展需求
高中学生虽然在学习了初中通史教材后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还没有真正完全成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度运用史学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探究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地关注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目标,而对史学理论在能力培养和“过程与方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史学理论基本内涵、史学方法的运用,诸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古今贯通中外比较等全面辩证分析等方法理解不深、运用欠缺,这就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大势和新高考的要求。
史学理论学术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不宜在课堂上以授课的方式宣扬史学理论学术新成果中尚未被主流意识所认同的学术观点,对于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学生个体倾向性的过激观点和错误认识,教师应给予个别性的引导和纠正。高中历史教学只有与主流学术观点相一致,才能构建历史教育与史学理论研究新成果之间的良性联系。
教师自身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史料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史学理论帮助教师建立起了与“无声”史料之间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在史学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但要具备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更需要科学史学理论的指导。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诠释,缺少运用史学理论解读与指导史料教学的能力。
4.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史学理论运用环境
教师必须改变只注重梳理史实,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得出或论证相关的史学观点,引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境”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正确的相关史学理论为依据,审视和阐释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学习,是灵活运用史学理论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论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
在历史教学中寻找和阐释历史教材中的理论观点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
学习、研讨、分析、判断和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准确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一线历史教师结合教参认真审钻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寻找理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准确分析。
提高教师的史学理论素养,将史学理论渗入课堂教学
史学理论是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或个人条件,对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或历史研究中的某个具体历史问题进行考证、辨伪、分析、综合,进行新的叙述,得出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历史研究成果。
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实现教材观转变的前提。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注重史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注重解决问题,注重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
大胆把模块内部和模块间的内容科学合理整合。新课程“用教材教”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建构新型的评价模式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评价。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学评价基本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比较单一,注重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突出了对史学理论中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方法的考查,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
5.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三维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化。如何在进一步将史学理论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探究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2,04,(07)
[2]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09,(01)
[3]宫莉.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12,(11)
[4]陈二力.史学研究理论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D]重庆师范大学.2012,03,(01)
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第3篇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高校
历史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理论素养;作为艺术,它蕴含一种精神,重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思想品格和严谨论证、创新的思维。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的教学都要把握上述“历史”的内涵,历史教学者才能较为准确全面地传导给学生所谓的“历史学”知识。而要做到此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者自己必须全面把握历史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做出对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知识的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后,世界近代史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困难所在。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仔细思考一个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以及他希望教师怎样去教。其次,要尽力塑造师生之间的亲和关系。应该告诉学生教师的电话号码,邮箱甚至住址,并通过问卷调查、课下聊天等手段尽可能知晓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的兴趣所在和期望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困境。一般说来,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既有历史学科学习的共性问题又有世界史学科学习困境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三:一是专业思想极不牢固。造成该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即来源于学习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用无用的困惑。二是专业兴趣不浓厚。这个问题有的是因为专业思想不牢固造成的,但也有很多学生仅仅就是主观上对历史不感兴趣。三是,学习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的传统手段来学习历史,由于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别地区众多,时间跨度500年,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纵横交错,记忆力再好的学生靠死记硬背的单调方法肯定无法学习好世界近代史。
第二步,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学生的面临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一般的《世界近代史》的讲授主要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第一,在大人文学科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强调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构筑健全的人生观以及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功能。要通过各种事例来证明此点,例如可以跟学生谈美国德鲁大学尼尔・里默教授提及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的争论,那场争论中,医学家、生物学家、航天学家对人文学者说,“我们不断地发明新的东西,新的药物、新的谷物和航天技术,而你们这些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除了单纯地重复过去,又做过什么呢?”对这样的疑问其中之一有力的反驳是:“您听说过美国宪法吗?”可以跟学生指出,美国宪法也许是人类社会以往的两三百年中最重要的社会发明,它不仅促成就了美国的强大,而且导致了民主政治在全球的传播,这样一项重要成果恰恰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等人文社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告诫学生兴趣一方面可能是先天的,但更多的兴趣是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后天培养的,历史学更是这样,并告诉学生其实那些学习计算机专业、生物学专业、航天专业等这些所谓比人文社会科学有用的学科的同学也同样存在对专业不感兴趣的情况,问题是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
第二,把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和历史学理论特别是思想史、文化史理论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要告诉学生,学习历史学表面上看仅仅是和史料与史实打交道,但其实体现一个史家见识最重要的方面是理论修养,因为一切历史解释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论之上,没有历史理论修养就无法把握宏观的历史脉络,无法对史料解读,更无法对具体的史实赋予意义,归根结底也就无法使史实真正成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因此,给学生开列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书单并就其中的相关内容讲授十分重要,目的是便于学生看到在制度和历史事件等历史表象背后起恒久和深层作用的思想文化因素,比如,不了解19世纪末美国盛行的社会达尔文思潮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海外扩张,不了解自然权利思想就无法理解《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不了解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无法全面解读中国近现代史。此外,要告诫学生必须阅读如何认识和解读历史与社会现象的理论,如研究国际关系史需要的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史所需要的传播学理论等,最终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来对众多庞杂的历史史实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取舍,而不必强行一一记诵,这种不是单纯强调史实记忆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历史学学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融会一起,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学生利用其他学科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根据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历史的本质来确定教学内容。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一一讲授,打破历史教学中编年史教学和国别史教学的传统取向,笔者认为基本的原则是凡是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现代化和整体化发展取向的历史问题就跟学生多讲、重点讲,但是也告诫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和历史理论来确定自己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同时要注意将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结合起来,突破过去世界史教学就是外国史或是其他地区国别史教学的取向,要求学生将中国史学习置于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
第三步,课堂未讲授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讨论课的形式。讨论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课堂集中讨论;二是课下讨论。一般的原则是,课下讨论的问题相对分散而不具典型,比较集中且待深入的问题应该课堂集中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讨论的相关读书清单,利用图书馆,建议学生泛读史实和教材,精读相关历史理论,要求他们勇于提出观点,对看过的书籍和教材作出未必正确但必须持之有据的学术批评,并做出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而非敷衍抄袭的读书笔记,以此来作为讨论的基础。学生的个别问题个别讨论,普遍的问题群体讨论,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之外仍关注历史的学习,而不是走进课堂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走下课程就成了外语系的学生(现在高校历史系学生课下时间主要就是用在外语上了,专业反而放在其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完成上述三步过程之后,当然也不能忽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备课中和板书中无法完美展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所涉及到的战争进程与战争形势的分析地图;在讲授世界文化史内容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文物与人物图片;在讲授重大历史事件时所涉及到的各种教学录像等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直观性的要求,有利于历史教学课堂的活泼氛围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居于从属地位。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模式相比,高校《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最好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第一,传统的世界史学科把世界史看做是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内部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吴于廑先生所说的世界纵向发展的历史。但实际上吴先生提出的世界横向发展的历史更为重要,即世界史更要研究“各地区(国家、文明)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因此,以美国史为例,对于“地区史”或“国别史”而言,不仅需要研究美国国家产生、发展的历史,更要研究美国对外交往、对抗、融合、价值观扩散的历史。
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第4篇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高一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师
一、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概述
二、历史教学现状
三、历史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历史教师教学观偏离导致学生历史学习观的扭曲
历史教学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教学科目,它更是一项人文科学,它以人为本,来追寻历史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对历史的教育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授,了解历史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感受历史安详中的震撼,感受历史文明透录的历史情感和启示才能真正懂得。而历史教师打着新课改的帽子却始终拖沓传统历史教育观的步子,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忽视了对高中生们学历历史的观念的教育,对历史情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的高中生不明白学习历史的真谛,在不喜欢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痛苦的学习
2.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科学导致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低下
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开展中还是遵循着自说自演的套路,试图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将最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启发性教学的本质。尽管有些历史教师响应课改要求采用多种讨论互动方式力求调动课堂气氛,但是空有其表,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但是学习内容却忽视了,空有形式。教师对讨论议题和互动内容的开设不科学,使讨论流于形式。一些教师采用视频影视教学法,同学们兴致是提高了,但是由于教师对视频授课前引入不足,课后思考引导不够,中间播放流程控制不合理,以致让授课变成了纯娱乐性,知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3.历史教师自身历史素养的不高导致历史教学成果的不理想
历史教育是一科需要集文化知识水平、历史情感、文明觉悟与一身的教学科目,他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求教师自己对历史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还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情节的准确把握。许多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照抄照搬大纲,对待历史自身都不具备饱满的历史情节又怎么能去调动和点燃学生的历史学习感和对历史传承的清冽的使命感。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是历史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授课的层次,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历史教师要加强对新历史课程改革的学习,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高中历史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孩子,历史教师们应该本着这一宗旨原则深入学习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老套路。真正本着关注高中生成长的宗旨开展历史课的教学。以人为中心,肩负起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深入的贯彻学生的历史精神,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情感,让他们从兴趣变成热爱真正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使命感。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考虑到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
2.历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授课理念和方法
要想更好的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方法很重要。将调动课堂氛围和教育的最终意义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塑造鲜明的历史人物性格,是学生在在思想上与其碰撞,置身历史环境中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可以适当的将课堂转向课外,文明古迹的欣赏中解说历史,给与同学们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和空间,将理论联系实际,是到学生将历时与当今事实相结合抒发个人见解,使历史学习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开展多种创新模式启发同学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历史,而是懂得质疑,在讨论中解惑,在历史知识的领悟中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3.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历史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教育始终不能脱离文本,尤其是历史教育更不能脱离事实。没有事实空谈感情是误人子弟,所有的历史素养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以时间先后编排教材的方法,采用模块式。这就对历史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的同时,历史教师对教材的拓展和关联把握要充分,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深入了解教材和授课大纲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在充分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科学的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效结合。
法务时刻来源链接:https://www.jiwen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