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通用6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篇完整版)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4-09-29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汉藏史集》;重视;史学著作
一、不被重视的《汉藏史集》
《汉藏史集》是一本研究元明时期中央与关系的珍贵资料,自从1904年被达斯在《吐蕃与中国鞑靼皇帝》中引用后一再被西方史学家引用,历来是研究元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本书在问世后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流传甚少,只在尼泊尔和不丹的档案里才有少量刻本存世。国内读者得以接触此书也是凭借藏学前辈王尧先生1980年学术访美归来带回的影印本的偶然机缘。那么,造成它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对本书作一些最基本的了解,而后结合当时藏族史学的思潮和时代特点把本书内容和同时代及早出的著作做比较分析。
二、《汉藏史集》及其问世时代
本书的完成时间,据东噶洛桑赤列先生在1985年铅印版序言中说,此书写于公元1434年[2]。
(二)时代
从分裂时期后期开始,藏族史学界形成“授记”传统,吐蕃时期王统史和世俗政治史退后,教法史成为藏族史主流,即便是王统史,也只提及对弘扬教法有贡献的赞普,使王统史成了教法史的附庸。
元明时期的史学,在内容和体例上继承了分裂时期以来的教法史传统和混杂体例,在史学观上则显出开阔的境域观。藏族史学家的视线从印度、雪域高原等有限的地域拓展到西夏,蒙古,中原汉地,开始形成对大一统境域观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史学代表作品有《彰所知论》、《佛教大宝藏论》、《红史》、《雅隆尊者教法是》、《青史》、《新红史》、《汉藏史集》、《贤者喜宴》等。
(三)内容
《汉藏史集》一书内容广博,时间跨度较长,涉及地域广阔,为便于分析,将目录详列如下:
上篇:瞻部洲各部分王统提要,瞻部洲地域和民族类别及吐蕃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_功业,佛法分期、佛教结集,于阗、汉地、木雅和吐蕃王统,茶叶和碗在吐蕃的出现,赤德祖赞及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史,赤松德赞至朗达玛灭佛间史,佛法后弘情形,吐蕃七良臣事迹,刀剑在吐蕃的传布、茶叶种类及鉴别知识。
下篇:蒙古王统、吐蕃地区驿站设置及丞相伯颜、桑哥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萨迦和江孜法王世系、南杰林巴家族史,无上密法在印度和吐蕃的传布,吐蕃佛法后弘期大德和寺院,下部戒律和香当派传承,俄译师伯侄等高僧发展讲经院情形,时轮教法在吐蕃的传布,达波和襄巴噶举、希解派及帕竹噶举传承,夏鲁、帕竹历任万户,拉巴教法传承,业果简论,《彰听知论》上卷摘要等。
相比以往及同时代作品,《汉藏史集》有继承也有创新。对以往体例继承部分:教法史及大一统境域观下的王统史和世系史家族史等内容;特色部分:即对元朝档案的详细记载及尝试对茶叶、刀剑、碗方面技术传播发展史进行专题写作部分。
三、原因分析――内容与时代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汉藏史集》之所以在元明时不显于世有着以下重要原因:
(一)《汉藏史集》作为问世较晚的一部授记史书,在体例框架之内并不突出
这一(元、明)时期的代表作品《彰所知论》《佛教大宝藏论》《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青史》《新红史》《贤者喜宴》等各有特色。
在发扬开阔的境域观方面,《彰所知论》首次提到蒙古,并把蒙古、吐蕃和印度并列起来,重拾吐蕃王朝后藏族史学久已失落的世界观,而《红史》将眼界放得更宽,首次对吐蕃以外的木雅(即西夏地方)、蒙古和汉地等大一统下各民族区域历史进行系统概括,成为第一部“专门的世界史”[3]和后世该体例著作的典范。《新红史》则将此进一步发挥,并成为大一统境域观下的“世界史三部曲”中的总结性著作。
而在教法史方面,《大宝藏论》和《雅隆尊者教法史》则上承分裂时期混杂体史书《班奈教法史》、《娘若教法史》,进一步发展成为综合体的成熟著作,成为元明教法史的典范。与《汉藏史集》同时代的《青史》不仅作为教法史、新的境域观的继承者,且在年代考据方面颇有特色。
以上各书,或以开创之功,或以恢宏格局,皆以特色扬名于时。在体例方面,前述各书各有所长,与这些同时代的书相比,《汉藏史集》问世较晚,却又不是过晚,在既定的体例框架中,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同时代的前者的成就淹没。
而在《汉藏史集》后约一百年问世的《贤者喜宴》,不但保留了布顿大师将宗教学理、历史知识、核心经典融合成三位一体性质的体例,还有所创新,首次把前人很少提及的一些知识如律学、五明之学加以总结,追寻这些学问的发展源流。虽说是同样晚出,但随着时事的推衍,得以有机会充分发扬班觉桑布初步开拓的体例,并发挥到极致,以一般教法史难以企及的宏大体例和广博视野,成为藏族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总之,相比之前成熟作品,它囿于体例一时难以突破,而它特色之处的百科全书倾向又被其后的《贤者喜宴》发挥到极致,相比前后,《汉藏史集》处境尴尬,一时无法显出应有的光彩。
(二)在重宗教、轻世俗的史学思潮下,其所独具特色的生活和科技发展史部分又不为主流史学界和时人所重
《汉藏史集》一书最重要处在于:
上篇中介绍茶叶、刀剑和碗传入吐蕃的历史;下篇中记载元代_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施政,诸如政治军事制度的建立、设立驿站、清查户口以及蒙元在藏指户、置驿、划分万户及桑哥等官员传记等。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实践中,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后果。即使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往往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单一播放之上,课堂氛围很难真正活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导者,其对于知识点的陈述往往起到了“权威”作用,而学生只是将其听到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录,随后予以“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调动自我的主观思考与辩证能力,教师也很容易在知识的多遍复述中降低教学热情,从而形成教师难以创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核心价值的恶性循环。
(二)缺乏启发性的引申讲解
除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引申讲解的缺失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大问题。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实效的衡量往往单一地依赖于卷面成绩,因此学生常常将记录好相应的单一知识视为“万事大吉”,基于此,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仅仅将讲解完课本与课件内容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引申内容,而这些启发性的引申讲解恰恰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新奇时期,但其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理论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能力形成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的引申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理论、世界风潮等重要内容的认识。
(三)没有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家长及学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也是影响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教学观念相对保守的学校来说,其管理者仅仅将初中历史的设置视为一项“任务”,对于其启发意义则不够关注,甚至部分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学校会占用历史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学;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历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多数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历史学习中投入时间,也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相应的分数。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新奇感,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把握好这种心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契合其兴趣点,那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强大的理论性特点,多数学生将其视为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难以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导向,做好兴趣引入的开端,从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加轻松与扎实。例如: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具有生活气息、内容趣味性的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谈及个人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模仿达人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绪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排除畏难情绪,对于情绪这一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比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家庭影视剧片段,或是提问几位同学,让其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从而激发起全体同学关于“家”的共鸣。这样的兴趣导向与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高效的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辨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将单一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提出自身感知的具体情况,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其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与基本原则。首先,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与深度,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一原则使得学生可以将问题个人化、简单化、理解化,从而带着问题去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具体情境,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个人认知,激发自身的思辨能力。例如:在高雅情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课本对于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定义,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如高雅情趣与庸俗情趣的界限一定是分明的吗?看各种各样的书难道一定是高雅的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辩证思考,不简单地肯定与否定某一问题,这也是初中历史辩证观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初中历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便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答案的设置,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独特观点表达出来,使他们在观点的碰撞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思辨的学习态度。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历史;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不仅重要,而且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觉得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担任历史教学工作,使我对历史课堂的导入有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具体地谈一谈。
二、利用歌曲导入新课
例2.在《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时,我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陶醉中领悟宋词的感染力,由现实中的流行歌曲引入到历史上的相关文化现象,学生能在好奇中探究,如此导入新课,顺理成章。
三、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来导入新课学习
例3.《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作为文化课,学生容易感到索然无味。那么,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设计由新北京新奥运导课(展示水立方、鸟巢等图片),由初中生熟悉的事件入手,这就加深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了两者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积极性,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四、以悬念式的导入语来引入新课
例4.在《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中,我先用播放电视录像《曹雪芹之死》片段,然后巧设疑问,“曹雪芹生前的坎坷穷愁与死后的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雪芹之死是一场时代悲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代悲剧发生?”这节课以悬念式的导入语探究曹雪芹之死开始,这就自然地进入古典小说的环节,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与标题“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相呼应,充分体现了教学引导之目的。
五、采用故事引入新课
例5.在《贞观之治》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有关镜子的论述:“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魏征未写完的:“……任用了好人,则国家交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许多,例如联系旧知引入新课,等等。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切实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不仅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进行选择,还要兼顾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课堂导入目的的认识更深刻、更到位。
参考文献:
[1]张娟.新课程初中历史导学案[J].新课程学习,2012(1).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案例教学;重要性;必要性;有效性
引言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于历史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拥有了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最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所接触到的历史案例来更加准确清楚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加学生创新能力,贡献于社会。
一、案例教学应该重视案例呈现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都是着重利用书本知识的传授作用,教师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和盲目地接受,同时也只能通过硬性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历史案例就能够以形象生动的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和不够明确的历史概念,让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这个时候就需要历史教学把典型的历史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画面和资料的展示,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对于中华文明进行思考,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可以包括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的地方,包括许多证明的遗址等。然后可以通过展示来介绍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我国原始农耕的工具等来证明古代农耕的发展轨迹。之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各个国家不断战争和统一的过程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古代到近代,从遭受侵略到民族统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拥有众多优秀的文明之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二、案例教学应该重视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和现象为主要目的。同时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问题、问题怎么来的,同时还教会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对于问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指导和组织的角色,更多的内容还是以学生为主。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讨论和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弄清楚结论得出的理由和原因,这样的话就与以往的教学中唯一的答案大大不同,这样得出来的可以不只是一个答案,促使问题呈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在对于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应该让学生在简短的实践内对于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给出自己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因为个人对于这个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组成小组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理解不同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于小组成员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回应以表示听明白或者还是对于其看法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同学对于起源的时间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自己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式辩论,大家可以畅谈对于问题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可以有序的对于不同意的部分进行辩论,让学生激发起对于问题研究的热情,争取创设一种积极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更加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应该重视课堂总结的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是有效结合教与学关系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对于问题进行互动,把问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明确。教师在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把关于主题的问题和案例合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问题的谈论和研究,最后对于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这也是体现“教”的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同时应该注重“学”的重要作用,以学生问案例教学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学生有效的进行启发,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中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接触的不够多,缺少基本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增加更多的教与学的互动。在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谈论过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结果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对于问题研究和理解比较好的学生进行总结,这样更加具有代表性,其他学生也能够更有效的接受。总结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问题解决、讨论情况评价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例如对于文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其最终的起源的源头主要集中在那几个地方,让学生对于起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对于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对于以后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应该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案例教学的特点所在,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来找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营改增注意把握教学的方向,所有教学都应该基于传统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养成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克服案例教学的各种局限性,才能够使初中历史案例教学更加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会蓉.略谈历史案例教学[J]. 中华文化论坛,2009,S1:281-283.
[2] 徐旭阳,周嵩.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3] 戴开柱. 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理论意义及其教学原则[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1:55-56.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119―01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放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开始寻求新的途径,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微课有着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它常常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微课定义
微课将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根据教师所讲要讲的内容,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而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和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它包含了教学知识点的选择,素材的应用以及课堂的测试和学生反馈等,对教学活动起到辅助作用。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自觉能力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感性程度要大于理性程度。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科目的兴趣对本科目的学习影响比较大,所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意义熟悉掌握,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历史学习提起兴趣。微课通过对历史故事和知识的视频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新颖有趣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历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案例分析
1.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讲了我国秦汉时期,古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体现了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域外文明的交流情况。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开拓西域的过程以及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人物和背景。
(1)微课的设计。搜集和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或者是影视资料,然后制成小视屏。要严格控制视屏的时长,选择的素材内容既要有视觉冲击力,又要有代表意义,能够突出主题。
(2)微课的引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本课所讲内容作简要介绍,然后播放微课,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介绍相关内容, 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可以提问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看法或者是对视频中某一图片信息的感触。
(3)课堂设计。教师在微课播放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让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历程,看过视频后的感想。然后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并做必要的总结和评价。然后回归到课本内容上,结合微课对课本内容做深入的讲解。
(4)案例分析。首先,教师选择针对性强的微课素材,能够使微课和课堂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微课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微课内容不偏离主题。其次,控制微课时长,在微课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三,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加深学生对微课内容的印象,为接下来的课堂讲解做好铺垫。
2.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例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代表意义。它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内容。
初三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育一直被家长、学生乃至老师视为副科,这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得到弱化。怎样转变错误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教师只有从打造高效课堂这个抓手,遵循历史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新课改,切实实现历史的高效教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效课堂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以打造历史高效课堂教学为宗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通过此实验方案的研究,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艺术的升华,探索新的历史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怎样使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三、课题理论依据
该课题研究以有效教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依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的活动服务于“学”的活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教”的怎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样,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课堂情境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四、课堂遵循的原则
课堂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等。学生学习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遵循课题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承担学校子课题研究;学校教研组积极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通过同课异构等形式的校本教研,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并及时积累经验;在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并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选出的优秀课例、论文等向上级部们推荐,促进高质量的完成本教研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研究分析,从理论上明确本实验方案的相关问题;通过个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和主要学习方式等,以此找准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思路
此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每一位历史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实际,遵循“分析问题”、“研究行动”、“总结正思”三个步骤,根据自已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针对不同的历史教学问题,采取适合自己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研究。学校要求每位老师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课堂的观察研究,努力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体系,撰写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等。
七、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9月)。申报历史学科课题,制定课改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完成调查报告,确立实验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6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进行课改课题研究和实践,并分阶段性进行检查、评估、改进,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启动实验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设计问题,进行摸底。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方式,编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及典型课堂案例,形成课改实验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月)。完成课题的研究,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领导、课改专家和历史课题教研组鉴定。召开课题组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打造历史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实验研究报告《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撰写历史课改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形成历史新课改研究成果集。
九、课题保障条件
(一)领导重视。课改全面推进,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组长,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二)时间保障。为使实验实施方案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组着手健全科学、严密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经常『生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召开历史课改课题会议,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学习、开展历史课题研讨活动,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实验方案实施研究T作。(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实验方案实施的常规管理制度。如计划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总结评估制度及奖励激励制度等等。(四)经费保障。我校确保投入一定科研活动经费,用于购买资料、聘请专家讲学、培训相关教师和开展学术指导、外出学习等各类活动,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再有对实验老师在课改实验实施中取得的成果,给予必要物质、精神奖励。
十、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组组长:崔国民(全面负责)
课题组成员: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工家务中学全体政治历史教师
法务时刻来源链接:https://www.jiwen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