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论文范文(必备8篇)(文学类论文提纲模板)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4-09-19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1篇
鲁迅从小就喜欢民间文学。他是在民间文学熏陶下长大。他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把民间文学的清新和粗狂气象注入他的文学作品中。他了解大多数民间文学的历史和风格,对民间文学中表现的劳动人民朴素而勤劳的想象有着深刻的印象。他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去探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和方向,对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他抱着极大的探究热情。在研究民间文学理论的同时,鲁迅还提出和补充了许多新颖的观点。他不仅是在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以马列主义民间文学研究的伟大先驱。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如文学不去记录它,它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所以收集民间文学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民间文学可以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对民间文学史料的评价上,在艺术上是忠实的。马克思在与_在交往中,不止一次指出民间文学是一种宝贵的史料,在研究历史上,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在民歌中,我们不仅能听到过去的人们的心声,同时也能听到“现代声音”。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并根据其材料,研究不同时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愿望。鲁迅先生一方面在创作中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动员了广大民间爱好者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如何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鲁迅没有直接讲他的基本原则。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收集、整理和利用民间文学艺术时,要特别注意民间文学的原创性,尽量保持民间文学的纯自然形式和原始风格。收集民间文学,要坚持全面的搜集材料,并且做到忠实的纪录,忠实于原始的人物形象,包括各种思想内容和创作特征服。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2篇
“文学研究”一经戴上科学的桂冠,就意味着将永远陷入科学本质与文学本质之间的纠结与困惑之中。一方面,科学本质要求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实证方法来无限地接近真相。另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文学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复杂的内心情感,千差万别的经验和常识,理性和科学在进行简单的归纳时都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更何况要接近真相,达到真理!这是感性确定性的种类与个体的问题,种和类为第二实体,个体是第一实体。用第二实体把握第一实体是徒劳的、无力的。很多学者用《否定辩证法》来指导文化批评。任何一个概念中都蕴涵着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矛盾,也就是永恒的、普遍性的领域与流变的现象世界之间的矛盾。形而上学内部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文学研究如何处理好这样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与它的本质越走越远。文学与科学最容易沟通的恐怕是古典文献学,把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放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她也一直是优等生。
在传统文献学里,目录、版本、校勘、注疏、辨伪、辑佚等,被视为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历代先贤大儒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我们所熟悉的民国大师,绝大多数在方面都是世界顶级高手。那么现在的文献学可能对古代文学典籍的重新整理、编纂、考辨、译注包括现代化传播等都有新的要求,其动态和流变也并不容易把握。既然处理科学本质与文学的鲜活生命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高难度的艺术,那么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吃透了这门艺术?在严格的学术制度管制下的文学研究,难免生产出大量与文学实践严重脱节的“产品”,文学真正需要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拿来主义,忽略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社会科学等同,正是前文提到的照搬西方理论模式,才会出现僵化的学报体、新八股文现象。文学研究模式化的后果是,把鲜活复杂的文学框定在刻板的教条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与强调精细的科学精神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冲破这种令人窒息的牢笼,文学研究者中的一些活跃分子兵分两路,一路专事文化批评。文化批评不关注文本的文学性,倾心于文学作品以外的社会问题,作家的文本只是一个借口或者道具,六经注我,在诸如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机器等等方面大做文章。近年来文化批评的“酷评”风潮逐渐流行,其中不乏投机分子,为了快速吸引眼球,来不及细读文本,不注重学理,懒得做功课,只要是文坛大腕的作品,不问青红皂白,先拉出来打他五十大板。批评家长期坐冷板凳,求关注、求疼爱,此乃人之常情。另一路则杀入“文化研究”这个广阔的荒原。广义的文化研究并不局限于文学这一特定的对象,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文学研究的“抱残守缺”相比,文化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它被高校文科院系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看作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比,有更美妙的前景,方法上也有诸多“野路子”。在格局上它打破了狭隘的学科化了的文学研究,在视野上也从文学转向了诸多边缘文化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国际声誉日隆,只要有一点常识的中国人都感觉到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无论是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还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研究被高度重视,政府机构的文化决策需要各大“智库”提供有力的研究成果。从事文史哲类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者纷纷转战文化研究阵地,各种文化研究所、文化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
与文化研究生意兴隆、人声鼎沸的场面相比,文学研究显得日益萧条冷落。基础理论研究投入大、回报低,其影响力无法预见,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应用研究收效快,几乎立竿见影。不排除科研人员有立刻套现的功利心理,因此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成为上下共谋的结果。实际上,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两者常常是难分彼此,互相包含,它们在分离与撕扯当中既互相拆台,也彼此成就。然而,被热捧的文化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首先它要面临学科归属的尴尬,加上由于缺乏形而上的理论指导,其实践性与理论性严重脱节,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研究人员一窝蜂赶潮流,知识储备不够,即使在实践性研究这一块也无法有效地给党政决策部门提供急需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文化研究”一开始就不打算把自己规定为对文化的研究,它带有一定的学理性和学科性质。正式的文化研究机构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与雷蒙德•威廉斯(),被称之为“伯明翰学派”。由于文化研究在各学科之间处于摇摆不定的位置,一直缺乏理论支撑,西方比较早进入这一领域。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方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的《否定辩证法》,以及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的《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作品常被作为文化研究的理论骨架。广义的文化研究把社会学、媒体研究、文学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搅拌在一起,对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关注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亚文化。直到今天,文化研究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处于模糊状态。目前国内的文化研究出于现实的需要,侧重于实践性研究,其文化立场、批判姿态都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到义理层面。通常情况下,社会总是尽量维护既定的文化机制,这是保障社会结构稳定的基本前提。对于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说来,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学教育体制使文学研究专业化,这门学科在社会关系架构中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之中。高校的文学院(中文系)、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大文学研究机构(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以及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这几年文化研究来势凶猛,它所带来冲击使得地方_的文学所研究方向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地方社会科学院一般被定位为“思想库”、“智囊团”,由于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某种内在的联系,从事文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纷纷转行文化研究,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项统计表明,2014年全国31家地方_,有8个文学研究所改为文化研究所,三个文学研究所与历史研究所合并,两个所改为民族研究所(属于社会学)。北京、山东、浙江、河南这样的文学资源丰富的省份都改为文化研究所。
全国_很多文学研究所被撤销或者合并,合并后名称改为文史研究所。像湖北省,拥有屈原、孟浩然、公安派、竟陵派、闻一多等这样好的文学资源的省份都被合并,只保留一至两名文学研究人员。名称的更改决定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有些文化研究所和文史研究所已经不再设置文学学科,如广东、重庆等。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一面方越来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属性又需要团队作战和跨学科合作研究,呈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定位主要是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在注重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同时突出应用性研究。后者是获得人才、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的有力保障。基础学科在地方_一直很处于弱势地位,改行、合并常常并非出于研究人员的本意。文化研究可谓资源丰富、天地广阔,研究者大可信马由缰。排斥在主流之外的边缘文化,日益兴隆的影视文化,高度被关注的民间文化,亟待保护整理的传统文化等等。当年的伯明翰学派就直言不讳的宣称他们是以文化实践和社会关系变迁为主要研究任务,内容也主要是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包括影视、各种文化媒介、休闲方式甚至房屋装修,后来才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无论是伯明翰学派,还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的研究人员学科背景大都是社会学、哲学、法学、历史学和心理学,鲜见有文学学科背景的成员。广义的文化研究与文学几乎没有什么交叉点,它本质上应该属于社会学。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社区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试图通过精确数据和各种社会文化动态作为理论支撑。那么,狭义文化研究境况如何呢?文化皮书、文化发展战略一类的调研报告与文学基础理论也是毫不相干。出现这种现象与当今时代分工过细,行业壁垒有关。文学研究也是一门职业陷阱很深的行业,而文化研究处于草创阶段,有文学学科背景的人最容易入手。再者,社会科学未来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应用学科和局部研究,文学抢先占领文化研究阵地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然而,真正的文化研究其难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纯粹单一的学科,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政治性、实践性、批判性,不仅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文史哲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最好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除此之外,还要有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两相兼顾的能力。
二、学术体制下文化研究的困境
三、结语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3篇
弗洛伊德在《性欲三论》中这样定义_:“有些男人的性对象是男人而非女人,而有些女人的性对象是女人而非男人时,这种类型的人被描述为具有‘相反的性感受’,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性倒错者’。”严歌苓《白蛇》中鲜明的女性视角和白先勇《孽子》中的男性视角形成强烈的性别视角对比,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来研究_文学作品中不同性别视角中下_群体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 白先勇作为台湾_文学题材的奠基人,《孽子》也是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群以李青、小玉、老鼠等“青春鸟”们在台北新公园生活的起起落落。这些青春鸟们都是被社会伦理道德或传统家庭所驱逐或选择自我放逐,在社会上挣扎存活。从性别视角角度来看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反抗意识的孽子和重新塑造的父亲形象的明显的男性视角和隐含的女性视角的不同表现,从而使社会大众对这些_群体有一个全新的态度和认识。 严歌苓曾在访谈录中讲到,在创作时“想得更多的是在什么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严歌苓在《白蛇》中运用了其擅长的拼接的写作结构,在_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演绎出一段不被世俗允许的_爱情,细腻地描绘了歌迷徐群珊和舞蹈家孙丽坤的“相反的性感受”。_的意义就在于他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人性中的一切兽性、魔性充分上演的舞台,写出了_对人性和爱情的扭曲、个人命运的微不足道,女性在强大政治漩涡裹挟之下,有意或无意的被异化的悲剧性。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4篇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婚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婚姻伦理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闪婚、婚外恋情、_、家庭暴力、高离婚率和借结婚之名有恃无恐地索取财物等非正常现象频频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西方个性自由和性解放思想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稳定的系统的婚姻伦理作为婚姻稳定的保障。
中国的婚姻伦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古至今经历了古代婚姻伦理时期、近代婚姻伦理时期、现代婚姻伦理时期三主要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国的婚姻伦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每个时间段有着其独特的道德和习惯约定,婚姻伦理规范正是通过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等一些非权力性强制手段,把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目的在于调解夫妻关系,保证家庭幸福,从而保障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所以“婚姻伦理”主要是一种研究婚姻中的优良道德的制定和实现问题的理论。而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在新的历史时代总是会和新的婚姻道德观念发生矛盾和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婚姻伦理道德观被否定,而新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又尚未建立。每当新的历史冲突时期文学作品就能很好地体现社会的道德矛盾。
选取每个婚姻伦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所体现的特有的婚姻伦理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地总结、整理中国婚姻伦理发展的过程,并从中寻找婚姻伦理所蕴含的发展规律。可以给现代层出不穷的婚姻伦理道德问题以指示和引导,给如何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婚姻伦理约束和规范以启示,从当代婚姻伦理的建构需求出发,分析中国婚姻伦理的转型特点,探讨婚姻伦理的内涵与本质变化,为婚姻伦理的建设提供可靠实用的理论支持。这是本文选题的重要依据所在。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5篇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6篇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关于获奖作品,在_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二、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四、结语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7篇
伴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汉语言是四大古文明之间传递的唯一语言,其重要性自然是重中之重。在今天的全球化中,给出了中国汉语言文化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但是在目前看来,汉语言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对中国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许多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逐渐从人们的视角中消失。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是继承,它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语言和文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获得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在本文中,我们将关注全球化中的汉语和文学发展问题以及全球化中的汉语和文学发展的措施。
文学类论文范文 第8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是人们心中一项奢侈的娱乐活动,甚至出境游也成了百姓能消费的起的项目。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旅行的乐趣。中国台湾的旅行文学可以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中女作家三毛的旅行散文可谓其中耀眼的一颗星,以其传奇的旅行经历、清新朴素的文风、真挚热烈的情感,几十年来为两岸广大读者所喜爱而经久不衰,并且曾掀起了三次“三毛热”。本文通过分析她的作品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属于她的独特的风格,以期探究其中的永恒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她的旅行文学,对比当代旅行现象和旅行文学,重树健康的开放的旅行观念,使人们真正能够享受旅行的过程,在旅行的过程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并引导当代旅行文学在文学日益市场化的潮流中向更具个性更具文学品质的方向发展。
法务时刻来源链接:https://www.jiwenl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