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民法典,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民法典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民法典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3-01-12
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民法典,青少年应该怎样为民法典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理念层面,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使其认识到民法所保障的人格权益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庭旁听等多元化方式,使他们对抽象的法律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有直观、生动的学习经验,从而加深他们对民法典规定的认识。
要以生活化的语言培养其权利意识,例如将民法典中的“法言法语”进行转换,并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表达权利诉求,鼓励或协助其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相关要求规定:1、全面知悉自身的权利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勇敢地和各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2、青少年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期,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使青少年全面了解自身各项人身权利,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民法典保护未成年人规定意义?
此次《民法典》对于未成年的权益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和婚姻家庭编中,除了对原先未成年人保护更系统的延续以外,也增加了许多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规定。
【明确胎儿有继承权和接受赠与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以及《民法典》之一千一百五十五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充分保障了胎儿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调到8周岁】《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 *** 人 *** 或者经其法定 *** 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此次民法典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至8岁,这与我国儿童成长发育的实际状况是符合的,这一规定扩大了民事活动中尊重未成年人意愿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实现。
【父母离婚孩子归谁,已满8周岁子女有话语权】《民法典》之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了,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的,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现实生活中,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方式争夺抚养权的情况频频出现,离婚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探视未成年子女的情况也大量发生,这样的做法实质上直接侵害了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甚至有可能给未成年子女带来不可修复的心理创伤。《民法典》明确了两周岁以下的子女由母亲抚养,子女满八周岁的,尊重子女意愿的规定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而言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幼龄的未成年人,对于陪伴时间更长的父母一方的依赖程度强,而八周岁以后的未成年人,则与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强、情绪更稳定的一方生活,更符合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法律赋予未成年人能做出自主选择年龄及规定,与未成年人的发育和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匹配。
【放宽收养条件、增加收养评估环节】此次《民法典》对于收养制度有了相应的完善,收养是婚姻家庭篇中的重要制度,它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拟制血亲的关系,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收养需求,比如重组家庭中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亲生父母因特殊困难不得不送养子女的问题。同时,收养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社会资源向需要被扶持的未成年人倾斜。
放宽收养限制,已有一名子女也可收养。《民法典》之一千一百条规定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18周岁以下未成年都可以被收养。《民法典》之一千零九十三条罗列了可以被收养的未成年人,且收养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者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可不受数量限制。之一千一百零四条规定了收养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之一千零九十八条罗列了收养人条件。
此次《民法典》将收养年龄由14周岁以下提高到18周岁以下,这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但从个体的发展角度而言,有了其他成年人或者家庭的持续关爱和支持,对于其完成学业、顺利就业是有帮助的。对于部分弱势儿童的收养可不受数量限制,这也体现了私法领域对弱势未成年的保护;而且收养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需要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自主意愿的尊重。
增加收养评估环节。《民法典》之一千一百零五条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 *** 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虽然就如何评估以及追踪未成年人收养情况而言,尚欠缺具体的规定。但该条文的订立,意味着民政部门作为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在登记过程中对收养的实际情况要做更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从制度的层面来说,对被收养的未成年人而言是有利的。
【未成年遭性侵18周岁后仍可诉】《民法典》之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多项突破性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未成年遭性侵18周岁后仍可诉的条款,解决了未成年人被侵权但无力 *** 错过诉讼时效的问题。一方面给了受害者成年之后通过法律途径 *** 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加害人而言是一种威慑。
【紧急情况监护人无法履职,居委会等应安排照料】根据《民法典》第34条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如之前在疫情严重期间,因隔离而导致监护人暂时缺位的情况下,通过该新规定,可以让被监护人得到生活照料,充分体现了《民法典》的细节与温度。
此外,《民法典》中强调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同时,《民法典》赋予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民政部门等,在监护人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撤销监护人的监护资格的权利,更大程度的监督监护人的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权益。
民法典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是符合时代特色的,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更大利益和优先保护原则。我们期待民法典的施行,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正案能早日出台,这对于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具有时代意义。
加强哪些人对民法典的教育?
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维护未成年人
在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教育工作,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自觉守法的规则意识,通过法治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意识,具有独立自主判断能力的人格意识,对于保护该群体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关于未成年人,本次民法典增加了很多关于青少年权益保护的规定。加强民法典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教育工作,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自觉守法的规则意识,通过法治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意识,具有独立自主判断能力的人格意识。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明确的规则意识。明确的规则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前提。民法典不仅明确了社会公序良俗等原则性规定在调整民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还具体规定了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从事各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和程序。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能够使青少年知悉权利界限,加强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培养其对社会道德秩序、公序良俗的认知和认同,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其中,明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守法意识还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清晰的权利意识。清晰的权利意识是指青少年应当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知晓其权利的正当性、不可侵犯性,懂得应在法定范围内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清晰知晓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青少年的成长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知悉自身的权利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勇敢地和各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其三,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独立自主判断的人格意识。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目标。民法典全面规定了个人所享有的人格权,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青少年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期,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使青少年全面了解自身各项人身权利,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意义深远
关于未成年人,本次民法典增加了很多关于青少年权益保护的规定。加强民法典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民法典的教育工作,有利于青少年养成自觉守法的规则意识,通过法治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意识,具有独立自主判断能力的人格意识。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明确的规则意识。明确的规则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必要前提。民法典不仅明确了社会公序良俗等原则性规定在调整民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还具体规定了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从事各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和程序。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能够使青少年知悉权利界限,加强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培养其对社会道德秩序、公序良俗的认知和认同,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其中,明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守法意识还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清晰的权利意识。清晰的权利意识是指青少年应当认识到自己与生俱来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知晓其权利的正当性、不可侵犯性,懂得应在法定范围内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清晰知晓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青少年的成长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知悉自身的权利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勇敢地和各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其三,加强民法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独立自主判断的人格意识。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目标。民法典全面规定了个人所享有的人格权,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青少年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期,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使青少年全面了解自身各项人身权利,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要想加强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理解民法典内容,笔者认为应适合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 方式逐步深入推进。
在理念层面,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使其认识到民法所保障的人格权益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庭旁听等多元化方式,使他们对抽象的法律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有直观、生动的学习经验,从而加深他们对民法典规定的认识。此外,还要以生活化的语言培养其权利意识,例如将民法典中的“法言法语”进行转换,并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表达权利诉求,鼓励或协助其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尤其是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常常引发社会关注。因此,在民法典教育过程中,增加典型案件、同龄人案件的案例教学,以警惕性案例作为教育素材,也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法律威严和法律责任的认识,强化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如何践行民法典?
1、以民法典颁布施行为契机,坚定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法治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认同、信服、尊崇、敬畏等要素,体现的是对法律自觉自愿地忠诚和尊重。民法典的调整对象系全社会占比最多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民事主体的法治信仰状况决定了全社会的法治信仰水平。
2、深刻领会民法典的精神要义,夯实全社会的法治理念。
要透过民法典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进一步厘清国家机关履职用权的界限。民法典是调整民事社会关系的基本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