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白律师网,免费给小白普及法律知识。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阿白律师网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阿白律师网

>

律所资讯

>

法律常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热门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4-09-2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1篇

摘 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样就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终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材

现在的教材已经由原来的不可捉摸、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和文字题,转变为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现实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但是,学生的地区差异性,教育背景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等,造成了教师必须进一步地思考如何让日常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改编教材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使情境更接“地气”

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更新速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有时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为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过程中,课本中为我们提供了“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情境,我们完全可以变为生活中“兰州黄河大桥”,这样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日常生活为课堂内容,加深学生的认识。又如,教学“集合”这种思想方法时,我提供了本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调查表”,学生积极性很高,利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轻松地将抽象的“集合”思想变为具象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就建构了数学模型。

二、变虚拟的生活情境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性和操作性

教材提供的素材,常常把生活情境直观地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能以“主人公”的形式让学生亲力亲为。所以数学教学可让学生提前感知生活,关注课前,经历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标价,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价目表。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这样,我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普遍应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物体,丰富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触摸、交流讨论,建立实物表象,然后通过自身的体验,形成形体特征,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想取得好的数学效果,就要根据趣味性、动态性原则,选取恰当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

(1)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如,在教学“周长”时,我选择把教室中的一个方阵看作一个图形,我从一个起点开始绕方阵走了一周,让学生体验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经过教师的动态演示,将书本上静态的情境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因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有些生活情境不好表现出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编成小故事,把小动物进行拟人化处理,配上图片、声音、课件,使学生身处童话动物世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作为教师还应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擦亮学生的“数学眼睛”,把学习的时空向课堂外延伸。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要求学生到商店观察价格标签,进行购物活动,在实际的环境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如,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的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完整过程,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练习机会,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学习完“吨、千米”等大单位后,让学生通过坐车发现“1千米有多远”,通过乘电梯感受“吨”这个较大的单位。

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2篇

正如高尔基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故而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激趣的价值,注重激趣的必要性,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引导活动,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儿歌,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的课程指导方式,往往会使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片枯燥、乏味的氛围,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应用儿歌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儿歌朗朗上口,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数学知识的灵活记忆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儿歌的编创。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则可以编创以下儿歌,比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游呀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等等。这种方式对小学生10以内数字的学习与记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质量[3]。比如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通过数学更多的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指导小学生基于课本中的图形进行知识学习,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能会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导,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小朋友们,我们班级的门是什么形状的呢?”等问题。在小学生初步学习完成《认识图形》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你们的铅笔盒都是什么形状的呢?”、“谁知道我们班级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呢?”等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提问小学生,检验小学生的各项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再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剪纸。教师可以将2名到4名学生安排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剪出正方形”等任务,小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快速剪出正方形的队伍为优胜队伍。这种方式能够在检验小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展现小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借助实物的方式进行简单加法、减法的学习,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4]。比如教师可以巧用教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得数是5的加减法”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粘贴4个苹果的图片,提问小学生:“老师在黑板上贴的是什么?谁知道?”等问题,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粘贴上一个苹果,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现在黑板上有几个苹果?”等问题,而后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提出问题:“妈妈又买回来一个苹果,现在我们有几个苹果了?”等,使小学生能够陷入思考,通过教具,更加直观明确答案。回答:“5个苹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重复利用黑板上的苹果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撕下一个苹果的图片,提出小学生:“同桌丁丁吃掉了一个苹果,现在我们还有几个苹果?”等问题,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结合教具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激趣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儿歌,激发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及巧用教具,激发兴趣等方式,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3篇

题目: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学习数学知识、参与数学活动、提升数学素养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目前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会表达和不愿表达的问题。经过课堂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可以通过学会倾听, 在倾听和示范中学习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有序指引, 给予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丰富阅读, 在课外延伸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等策略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有效训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语言; 表达能力; 小学一年级; 提升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可见, 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实现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存在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 如何在一年级时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一) 不会表达

不会表达, 指的是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或所受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尚不能做到表达得很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不完整。一年级的学生, 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不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词组或短语, 缺乏完整性。比如, 在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教师提问:“在这幅图里,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蝴蝶。”教师接着问:“蝴蝶有几只?”学生回答:“5只。”从该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 这里的“5只”指的是什么, 并不能从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完整的话:“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 表达不规范。数学语言因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应该是严谨的、规范的。但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比如, 在教学《几和第几》时, 教师提问:“涂色的灯笼排在第几个?”学生会回答:“第4个。”很少有同学能说出:“从左往右数, 灯笼排在第4个。”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清楚且规范的表达物体的位置, 很多同学其实是能够理解这个意思的, 但是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不能说得很规范。

(3) 表达缺乏条理。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有条理的表达对思维的过程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思维的高度, 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是无序的。例如, 在教学《分与合》时, 教师会提问学生:“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时学生会回答:“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6和1……”显然学生大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样的回答是杂乱无章的。

(二) 不愿表达

不会表达是基于有表达的欲望, 而不愿表达则是出于个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对表达产生了畏难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数学课堂交流时, 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光听不说, 即使是被点名发言时也是吞吞吐吐, 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语。这样的现象首先说明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时遇到了障碍, 不能很好的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是在情感方面, 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进而对数学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也缺乏表现的欲望。

二、提升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有效的数学交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一年级时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一) 学会倾听, 在倾听和示范中学习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学生只有在认真倾听了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之后, 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明确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好语言。同时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中蕴涵了对数学语言运用的规范方法, 学生通过认真倾听, 可以帮助自己完善表达, 使自己的表达能够更严谨、规范、有条理。

从示范的角度而言, 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数学语言的语言应是逻辑完整、规范而有条理的。例如, 在学习《比一比》时,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谁比谁多, 谁比谁少”, 而不是简单的问“谁多”, “谁少”。规范的提问不一定会得到规范的回答, 但不严谨的提问方式一定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就是示范的作用。在课堂上, 除了教师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就是同学。一部分同学的表达同样会对另一部分的同学产生影响, 在思维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二) 有序指引, 给予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

小学数学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学会“让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学生来说, 讲给别人听, 往往比听别人讲更高效。学生能表达到什么程度, 就证明他们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愿意说, 教师应毫不犹豫的给他机会说。而对于缺乏表达欲望的学生, 教师也应该鼓励其尝试表达。学生受到了鼓励, 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这也许会是表达的良好开端。

在给与学生说话机会时, 对于学生的表达也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有的学生很有表达的欲望, 啰嗦冗长的语言使得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无法理解到该生表达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序的指引、相机的指导, 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表达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分与合时, 教师一般会提问:“8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让学生一边说, 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没有顺序的, 一般是想到哪个就说哪个。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吗?”排好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反思, “在说分与合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遗漏。有序的表达是缜密思维的一种表现, 而数学就是这样一门严谨的学科。

(三) 丰富阅读, 在课外延伸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读书是学习的先决条件。阅读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过程中, 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悟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文本除了基础的数学教科书外还有很多课外的数学读物。对识字量较少的一年级学生而言, 数学绘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故事图片中, 学习数学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有了兴趣, 才会学的更好。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多进行交流, 让学生把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父母听, 并告诉他们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对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过程需要依靠语言表达来呈现。教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参与数学活动,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 20xx, (01) .

[2]季芸.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有序表达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xx, (05) .

[3]席爱勇.数学表达: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范式[J].江苏教育研究, 20xx, (11B)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4篇

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以下是本人从教一年级将近两年的一点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5篇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第6篇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3: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七、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法务时刻来源链接:https://www.jiwenlaw.com

标签:      

法律求助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律师事务所咨询,如果您有法律上的疑问,需要解答;或者您有法律上的求助,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在收到您的信息之后,安排您指定的律师事务所或者当地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和您联系,协助您处理法律上的问题!
*

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您的疑问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szjesu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浙ICP备2022036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