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评论范文(精选13篇)(社会现象评论400字)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4-09-19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1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民众评价;引领
社会思潮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学术界对社会思潮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但从评价论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思潮的本质尚属薄弱环节。我们周围的世界既是物质形态的世界,又是价值形态的世界。人们对价值世界的反映形成评价活动。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较为直接的观念形态,以数量广大的群众为主体,在本质上是民众评价活动。
一、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定
评价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它与认识世界‘是什么’的认知活动不同,它是一种以把握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即它所要揭示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对于人意味着什么,世界对人有什么意义。”1()
在现实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和利用与被利用。在这三重关系中,认识是改造的前提,改造是认识的目的;而认识与改造都是利用的手段,利用是认识与改造的目的。而人的认识又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认知;二是揭示世界的意义或价值,也即评价。因此,在认识活动中,评价的定位是:一种以揭示客观世界的价值,观念地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在人类活动序列中,评价的定位是:一种较之认知更接近于实践(改造世界)活动的认识活动。评价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将认知包含于自身的,更高一级的认识活动。实践既基于对客观规律本身的认识又基于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关系的认识。世界本身的规律和世界对人的价值,这就构成了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其一称之为合规律,其二称之为合目的。
所谓价值,就其深层而言,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从价值的角度看,认知活动就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遵循着客体性原则;评价活动则是主体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或价值进行反映,遵循着主体性原则,2()二者统一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之中。
人类的评价活动直接地是以个体为主体进行的,同时也在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层面上展开。2()前者就表现为个体评价活动,后者则表现为社会评价活动,而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就集中体现为民众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没有现实的人格化的主体形态,但总能通过众多个体评价活动中人格化了的主体作用,现实地体现出来。民众评价活动就在众多个体评价活动及其传播的互动基础上形成。
关于民众评价活动,陈新汉教授曾指出:“从词源上分析,‘民’与‘官’相对应,意谓不处在权威机构中的平民;‘众’与‘寡’相对应,意谓多,即大众。我们把不通过权威机构而在体制外现实地体现社会主体作用的评价活动称为民众评价活动。社会范围的以社会主体的状况及其所作所为为客体的民众评价活动”,3()即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构成了社会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简言之,民众评价活动就是以民众为主体的评价活动。
二、社会思潮在本质上是民众评价活动
一般地说,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趋势或群体意识。基于此,社会思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与社会谣言、民谣和社会舆论都是社会民众评价活动中的基本类型或基本形式”,3()正是这些基本类型的活动实现了社会民众评价活动作为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现实形式的功能。而评价活动究其本质是主体对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关于社会思潮的社会民众评价论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一)社会思潮所反映的内容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是社会生活总体上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趋势”或“群体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因而,社会思潮所反映的内容从根源上说,源于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活动,既包括揭示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活动,也包括揭示社会存在对社会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即反映社会主体与社会存在之间价值关系)的评价活动。社会意识形式作为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理论形态,就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社会思潮中具有对社会存在中社会事件的认知内容,但主要体现着人们的利益和要求,即主要体现反映人们与社会事件之间价值关系的评价内容,否则就不是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就是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社会评价活动及其成果。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不同要求和利益归根到底植根于生产方式中的不同地位,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社会思潮通过不同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能比较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些基本价值关系。因而,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较为直接的观念形态,也即是说社会思潮总是在一个方面或一定层次上反映社会主体的状况或所作所为。
(二)社会思潮所体现的主体
社会思潮作为对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或基本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其主体是“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具体来讲:一方面,不同的阶级、阶层处于社会活动中的不同地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从而“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即形成社会思潮,因而不同的阶级、阶层往往是不同社会思潮的主体。在阶级社会里,许多社会思潮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另一方面,往往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社会事件或基本问题与多个阶级或阶层中的一部分人的需要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不能简单地以阶级或阶层为界限。于是这些分别来自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就形成特定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就成为与特定的社会事件或基本问题相联系的社会思潮的主体。把上述两方面的理解结合起来,可以说社会思潮的主体就是社会民众,“并且是把国家权威机构排除在外的数量广大的民众”。4()“社会思潮是覆盖面相当广泛的群体意识。”5否则,就不能使民众评价活动形式“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思潮的主体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主体。
(三)社会思潮的结构
任何社会思潮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社会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潮头”,一是以社会心理形态表现出来的“潮流”。前者以作为“弄潮儿”的思想家为主体,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思想家,他们凭着敏锐的洞察力,总能比普通人更早地觉察到社会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事件和基本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理论和观念,把群体中尚处于朦胧状态的需求和提法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因而“他们是世界精神的人”6()。由于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又因此而吸引更多的思想家参与,于是便能形成一支队伍,在思想领域里不断地鼓涌和掀起一阵一阵的浪潮。后者以数量广大的群众为主体。数量广大的群众对作为潮头的理论体系形成共鸣,提供支持,而构成了社会思潮的强大潮流。普列汉诺夫把以数量广大的群众为主体的潮流与社会心理联系起来,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7()
社会心理是思想理论体系的根源。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以理论体系为“潮头”的社会显意识是建立在社会心理的社会潜意识基础上的。理论体系若没有广大民众的“相与呼应”,便不能成为社会思潮;同样,广大民众若没有理论体系作先导,也不能形成潮流,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从社会思潮的“潮头”和“潮流”来分析,正是这些思想家和数量广大的群众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思潮是主体。
综上所述,从对社会思潮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思潮所体现的主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思潮的内容就是一定社会群体对社会群体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之间价值关系的观点和态度;社会思潮的主体就是包含着数量广大的群众和思想家在内的社会群体。“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8()。因此,社会思潮在本质上就是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群体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事件和基本问题所进行的民众评价活动。简言之,社会思潮本质上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2篇
一、艺术批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尤重实践教学
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消费。需要通过艺术批评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出科学判断与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对作品做出判断并不难,只要熟悉和理解艺术理论和方法就能对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但理论和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术现象本体,这种判断又是否符合艺术市场的规律就成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我国现代艺术批评还相对比较弱,没有形成符合中国艺术实际的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也被引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同时也显出强烈的水土不服。从内容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是美学理论,并不关心艺术本体的规律,而是通过研究艺术现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会学美学,它与直觉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极端接近。他们的观点是把艺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一样,承认艺术中只有思想内容是本质的,它使艺术内容脱离这种内容体现的手段和形式,成为一种纯思想的推演和演绎。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对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只能是理论范围无限扩大,语言越来越晦涩抽象,什么都说就是不说艺术,形成了一种学院化理论倾向。
从教学效果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艺术理论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在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理论,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习的结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艺术理论的大杂烩。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更要从艺术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就要求批评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艺术发现力。这种敏锐的发现力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一般说来,直觉就是欣赏者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觉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批评家的洞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是从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敏锐地对现象本质的悟解力。“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会感受到其独特的音调、动作、表情、形式、画面、题材等,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稍纵即逝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批评所要表达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其天赋的一面,更多的还在于个人后天的学习,是一种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对知识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越多,他的直觉能力也就越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见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同样,“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是经过训练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纯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艺术批评所需要的敏锐观察能力,它一方面来自对人类历史的学习——“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就是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一种实践——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研究艺术现象本体,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才能得出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学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断来,因此,艺术批评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它是保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批评实践教学是艺术市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艺术市场是以艺术商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无法判断或者判断不出艺术商品价值,艺术市场运转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最后崩溃。
艺术商品的价值是由艺术本体的价值和艺术载体的价值两部分构成的:艺术创作作为文化生产,不是纯粹手艺的展现,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显现。克罗齐指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创作技术方面,不在于构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构成,而在于艺术家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精神内容,其形成的物质“外壳”只应该把这种内容凝定下来并传达给他人。这种物质“外壳”的物化就是艺术品,艺术家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独特的个人风格。艺术本体的价值量是由以创作主体长期的累积劳动量为依据,以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社会影响和时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艺术载体的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1.原创艺术载体。其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2.人工复制的艺术载体。其价值量也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3.机械复制的艺术载体。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计量。
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非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价值来决定。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 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它既是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市场运行和存在的基础,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具有价值或价格的物质基础。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针对具体的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列宁认为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时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艺术品对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价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会给炒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人为的炒作推动下就会出现市场混乱,不利于市场发展和建设。这就需要艺术批评能够对艺术现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使用价值明确和稳定。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实践教学也为艺术史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料和理论支撑,促进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同时,艺术市场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但更多的是艺术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管理类学科要想真正反映艺术市场的特殊规律,就必须深入艺术市场内部,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场规律,就必须研究艺术品的经济规律,艺术批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艺术经济规律的关键。我们强调艺术批评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艺术批评可以包办艺术市场课程建设,也不是说艺术批评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说,艺术批评处在艺术市场学科中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我国目前艺术市场学科教学和建设还比较薄弱,通过加强艺术批评学科建设来促进和协调其他学科建设,有利于尽早形成艺术市场完整的学科体系。
(注:本文为天津财经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_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6.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3篇
1、参与面广。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更难得的是孔校和冯校的参与,家长的参与。截止xx月xx日止,共有帖子xx个,其中家长就有xx个,初步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2、有步骤地展开和深入了xx个话题的讨论。
(1)“分层教学,你有哪些困惑?哪些经验和想法?”
(2)“在线作业能否实现分层要求、分层达标的目的?”
20xx年7月至8月上旬,我在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进行实习。在《视点》栏目做一名实习记者。
《视点》(原《社会观察》,新闻评论部主办)
1、栏目定位:
深度报道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新闻调查和新闻评论为主要形式。关注社会焦点、评述热门话题、追踪重大时事、透析社会现象、开展舆论监督。
2、栏目风格:
庄重平和,注重理性,视野广阔,内容深邃,凸现思辩色彩,体现人文关怀。
3、栏目周期与长度:
每周5期,每期10分钟。
在《视点》实习期间,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在办公室阅读大量的新闻报刊及相关书籍,目的是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时下的新闻资讯,提高政治及新闻素养。此外,要跟随记者工作,从节目选题.列纲.采访到后期采编.写稿直至最后成形。
新闻记者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广阔的视角和新闻敏感度以外,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设计整个采访的流程及问题。其中,暗访是《视点》栏目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记者暗访之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了解清楚需要暗访事件的线索是否准确无误?
二、要了解清楚该事件于何时进入暗访比较适宜?
四、准备稳妥暗访需要的合法采访器材
五、提前拉出需要暗访内容的提纲
六、提前看妥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安全退路
七、提前学学或弄明白需要暗访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行业术语及法律规定
八、要考虑到几种万一发生的意外情况,如何应付?
九、进入暗访现场后,要保持冷静,避免落掉需要了解的内容,以免重复暗访
十、暗访之后,是否需要通知有关部门必须妥善考虑能否走风和涉及到压稿的问题
十一、重大采访话题,最好一次成稿,避免人为干预造成有头无尾式的报道
十二、必须注意暗访的内容及具体安排等,不能让太多的人知情,必要时应和部主任或总编单线连系。
十三、根据具体情况,扮演适合于暗访场所的身份,但不能假扮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时事评论背景: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时事评论观点:
“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人才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还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5年,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为当时中国开展导弹研制打开了希望之门。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走向复兴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创新风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时代前沿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列宁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长至将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未曾出国留学,但在战争实践中积累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 *** 同志对粟裕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堪称使用人才的典范。这启示我们,不仅应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实中,少数人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潜规则”;还有一种潜在的浪费,是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探索人才规律、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构建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制度体系。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喟叹。今天,这样的困惑已一去不复返。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我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无论是万众瞩目的“万人计划”,还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创造最佳条件去吸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10年前,中国每送出去3个留学生只能迎回1人。如今,我们已越来越接近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对价值的评论。
虽然这种意义在生活中略有不同,但却是相似的。在我看来,评价有三个阶段:评价、评价、自我评价。
古代君王只要是正面人物,在电视剧和史书里都注重评价。这里真的应该重视评价吗?我觉得这个想法是片面的。
或者从三种分类理论的评价来看。第一选择是被评价。按照大家对评价的想法,我想大家都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应该一个个仔细阅读的问题。评估。这真的很好,但现实中,人们往往无法信任和采纳自己不喜欢的评价。就像一个文言文,古代美男比徐工漂亮,问老婆,老婆私;问嫔妃,嫔妃惧也;问客人,他们要什么就要什么。所以,一个人即使真的想听他的客观评论,也不一定能找到。所以他的评论最不容易被人听,也不存在重视的问题。
至于评价,评价就是评价别人。评价别人似乎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评价别人需要谨慎严谨。如果说错了话,让被评价的人感到不舒服,就会导致双方关系僵化。过分吹捧的话,听起来是假的,会被认为是对别人的企图。所以要重视别人的评价,客观评价语言要委婉,不要失去初衷。这也算是可以一起评判的两个人之一,是提升他人和自己地位的小重心。所以对别人的评价也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开门见山的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评价是在角落里被忽略,容易被忽略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往往被大家遗忘。就算每天背三省,真正能做的也很少。
首先,自我评价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评价。但是在自我评估中,大家都知道欺骗自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会真正的审视自己。也是自我评估的优势,为自己检查和填补空白。通过自我评估,我们可以正视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
其次,自我评估可以提高自信心。既然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就不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是自我评价的第二个妙用,充分发掘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变自己的自卑,做一个自信向上的人。
最后,自我评估是为了规范行为。自我评估可以引导和约束行为,以一个犯人为例。如果犯人有自我评估,他会在违法前知道自己认为什么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所以不会做错什么,说明自我评估很重要。即使是自己,不管是孩子,成年人,学生,还是父母,如果经常评价自己,肯定是清醒的,不会做自己以为会做的错事。
有时候,评价就是这么简单,每天只需要听几句,说几句,想几句。古人期望别人错误地检查自己,完成了一种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被评价就像一盏灯,客观地照亮自己,提升自己,升华自己。
评价就像一份礼物,送人玫瑰,送手一股余香。
一、时评类作文写作技巧
(一)时评的特点:时评的主要特征是“评”,就事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
(二)时评基本写作模式
(1)引材料:引用材料,概述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
(2)析材料,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是全文的重点)
(3)联现实:联系实际说道理,或解决问题(即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4)得结论: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在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化自己的观点。
(三)怎样把时评文章写好?
1、学会就事评事
写时评,主要是评事,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实话实说。
写时评,不要像写一般议论文那样,为论*中心论点而忙于找论据,查资料。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
(1)评事的对错,如果认为这事是对的,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的意义,有哪些好的影响,等等;如果认为这事是错的,则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事错在哪里,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等等。
(2)评事的成因,分析出现此事的种种原因。
(3)反思此事的教训。
(4)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
评“事”可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
一个完整的短视频运营方案,包含的内容有:
一、方案目的
做这个短视频账号,或者账号矩阵,是为了什么。这个需要和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相结合。如果有能变现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把在短视频账号运营当中体现出重点要转化的产品或服务。
方案目的要唯一,要具体,要纯粹。赚钱与情怀一般来说是冲突的,要有所取舍。
二、目标用户群体和账号内容定位
这部分需要讲清楚面向什么人群做内容,内容满足了目标用户群的什么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分析竞品账号,对典型的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来实现。定位不是一步到位的,可能需要多次调整。但是一开始要有一个方向,免得漫无目的。重复试错也得是在一定基础上做迭代才有价值。没有方向的试错,是瞎胡混。
如何分析一个竞品账号,推测内容团队大小,生产流程,选题方向,目标用户群特征,变现和转化,粉丝运营等,这个需要多练习,把一个完整的短视频运营方案做填空题,就能复原对方的运营思路。当然还可以直接去搜索相关资料,去问对方的运营人员,去请教业内人士等。
三、账号装修和内容生产.
这部分是重点。账号装修,思路可以参考个人微信号的整体装修思路,也可以参考qq空间的装修思路。头像,昵称,主页封面图,个人签名/简介等。
内容生产方面,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就是把每次段子更新,都做到智能手机新品发布会那样细致。
一个完整的视频段子作品,段子本身只是其中一环。除了段子还有好几个方面。
一个完整的短视频包含10大要素
1)视频段子:结构紧凑,越短越好,人物正脸,情感激发,情绪唤起,身份认同,社交货币,情节冲突与反转,热门梗和配乐的加成,引发争议评论。段子内容在下方详细展开。
2)封面和字幕:封面风格统一,字幕醒目略带悬疑启发好奇心。注意封面图片和文字设置,统一风格,打开主页以后整齐划一的感觉。
3)配乐/原声:允许使用文我的作品原声。热门元素的使用,原声标签也是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
4)标签:热门标签是重要的流量入口。自创标签约等于封闭的流量池。官方活动也是通过标签
5)视频简介文字:引发评论,点赞,互动,转发。还可以@某个特定的账号,做账号联动。
6)同框拍摄:允许别人跟我拍同框。一个独有的流量入口,有转发和展现的功能。
8)更新投放时间:特定的投放时间,启动播放量不一样。
9)评论区互动:评论区互动,评论点赞,可以带来二次页面打开。神评论也是一种有获得感的体验。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意义;概述;措施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电视是目前观众最多、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它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电视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创办新闻评论节目,因为新闻评论节目永远与时俱进,具有旗帜鲜明的特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评论节目能够通过专家学者大众对社会新闻话题的分析、评述,来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判断。这有利于引导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通过专家学者对新闻话题的评论,能够使事件发生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大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社会大众明白某一新闻事件或政策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大众通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看待新闻事件时就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而会深入到现象背后,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帮助社会大众明辨是非,抵制假丑恶,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目前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概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指电视台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及普通大众,对当前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进行评价分析,以此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态度立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这四个特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所占的比例不同,主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这两种类型。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评论节目创办发展过程中,在理论认知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评论误认为是批评,在节目中对事件现象的批评较多而评论较少。在一些社会新闻价值较高的话题评论中,批评性的言论甚至占到了节目内容的一半以上。地方电视台以这种方式来提高收视率,但是这只能够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在观点立场上有失偏颇。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容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这就容易使得评论节目虎头蛇尾、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就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的选题选材过程中也过于大众化,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节目缺乏深度,难以吸引当地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在新闻话题评论过程中,观点立场不明确,难以使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难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地方电视台办好评论节目难上加难。
三、提高地方电视台评论类节目综合水准的措施
1.注重百姓话题
地方电视台要想通过评论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关注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要说出百姓的心声。首先地方电视台新闻评价节目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要通过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例如,将百姓的合理愿望期许通过节目传递给政府部门,例如,将政府颁发的惠民利民政策传达给百姓,评论节目将政策讲解得更加透彻,这有利于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地方电视台在服务娱乐百姓的基础上,提高对评论节目的重视,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节目来对每天重点新闻进行详细阐述,还可以聚焦百姓的生活,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拿出来讨论,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二,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要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百姓的兴趣,才能使评论节目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目前许多地方电视台除了播放一些当地新闻之外,就基本没有提高收视率的时事评价节目,大部分电视台都将重点放在举办娱乐节目上,这只能短期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随着百姓知识水平的提高,就会对节目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地方电视台要能够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地区的一些新闻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要时刻关心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大小事件,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就能让百姓对节目予以关注。地方电视台在举办评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话题的选择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要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提供服务,这主要体现在评论节目的话题选择上。
电视评论节目是电视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评论节目在话题选择时要注重影响效果、注重评论方式,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以促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才能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实际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解决起来较为困难的话题,要慎重选择,等到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讨论。因为百姓对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话题往往较为关心,都希望通过节目得到希望的结果。如果电视台做到了,那么就会对评论节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信任,相反就极有可能丧失兴趣。地方电视台在评论节目选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贴近百姓的生活,还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拓宽眼界,着眼国际,突破地域限制,可以适当地对一些国际性新闻进行研究评论,这样可以拓宽百姓的视野,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提高收视率。
2.注重评论深度
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舆论价值就在于其研究之深。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在举办新闻评论节目时注重节目话题评论的深度。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深入研究,找到事件的根本问题所在,揭露新闻事件的本质,让百姓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过程,让百姓了解真相,提高百姓透过表象看清内在的能力。评论节目要立足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而且还要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地方电视台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评论活动,不能将评论活动做成批评活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热衷于揭露与批评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这虽然能够达到警醒社会的目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观众审丑疲劳,难以为社会树立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物典型,难以达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因此电视台在举办这些节目时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一些社会反面教材上,而要能够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生活接轨,要选择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群众广为关心的问题。电视台需要选择一些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话题,在研究评论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电视台在揭露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时,要让记者深入调查,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入采访,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来让观众以正确的观念来武装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通过记者采访,深入进行调查取证,最终专家学者用科学的思想来思考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评价节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3.注重观点公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说理,就是通过节目来摆事实、讲道理。电视评论节目需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节目的重点不仅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发展动态,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性分析,以此来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新闻采编人员将电视评论节目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渠道,受到贿赂之后就说好话,扭曲事实;又或者通过评论节目来发泄私愤。这种行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因此,电视评论节目需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评论观点的公正客观。新闻评论人员需要提高素质,明确自身的观点,立场坚定,要对新闻事件表述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需要表述清楚,切忌含糊其辞、观点不明。新闻评论人员在评论节目中要能够针砭时弊,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要加以批判,例如,、、伪科学等不良社会现象,要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批判能够为评论节目的发展提供活力。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时也要能够考虑到社会影响,要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大众学习先进榜样,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能够对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端正观念,保证评论观点的公正公平,不失偏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发挥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地方电视台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评论节目的质量。
综上所述,地方电视台需要提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视,要能够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其新闻评论话题材料选择的能力,要能够在选题选材时贴近百姓的真实生活,要能够了解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是什么,要能够通过评论节目来为百姓排忧解难。评论节目还要凸显出当地特色,这样才能树立地方品牌。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要能拓宽节目内容的深度,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价值的作用,要能保证评论节目观点明确、立场鲜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高质量,才能提高评论节目的收视率,才能促进地方电视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非白,朱华清.县市级电视台如何办好访谈类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0,(11).
[2]全煜.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浅论地方台如何办好新闻评论节目[J].新闻爱好者,2008,(16).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5篇
刑事和解的文化之维
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研究
论转型乡土社会的司法策略
论中国传统司法的本质
法律评价社会面向的哲学思考
法律惩治道德越轨者之意义探究
社会公众对法律人的信任问题探析
司法沟通的语境、修辞与转换
调解考核制度的设计与功能悖论
A市B县检察院抗诉案件调查与反思
法治建设进程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座谈会综述
论反垄断法在经济法体系中的宪法性地位
公开民事裁判文书中个人信息的识别与保护
人民法院协调处理行政案件的实践逻辑与反思
关于加强整治新建城区社会治安的调研报告
司法受众之心理维度与信息公正之生成路径
论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构建
正义理念在中国传统儒学法文化的表达及其价值
纠纷解决的城乡差异——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法律社会学解读
关于法律必须被信仰的问题——兼评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走向权利的时代》的评析——以法律社会学为视角
司法如何保护婚姻——基于离婚案件二次现象的分析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之羁押执行交付问题研究
转型之惑与实践之学——评李瑜青教授《法律社会学教程》一书
中国法社会学的理想图景——读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
对象剖析与技术改革——传播学视阈下的司法公开方法论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的理论建构、制度设计与区域经验
法律儒家化的限度、价值冲突与预设——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司法近代转向与现代国家寻找——评《帝国枢密法院:司法的近代转向》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律师职业主义变革——评《律师、国家与市场》
冲突理论的脉络及其当代法治启示——基于冲突理论脉络展开的考察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结合N市检察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公正司法的供需对接——案件质量评估工作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兼评高其才教授的《法社会学》
法治中国的“西体中用”之道——读周大伟先生《法治的细节》一书有感
法官绩效考核制度中结案考核及其悖论——以J市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为例
法律与文化互动的三点思考——以传统儒学与中国法治建设关系为切入点
司法公正的社会认同与人民法院形象塑造——关于人民法院社会形象的调查分析
司法公正公众认同的心理解码与策略修正——基于法院司法宣传实践的实证分析
论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与慈善立法的完善——基于社会调查的分析
转型时期制度适用困境:原因、对策及反思——以对小城地沟油问题的讨论为例
积极探索实践护航自贸试验——人民法院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座谈会述评
由西向东、由理论迈向实践——评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
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意义——“当代法治发展与传统法律文化价值”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诉求与实践诉求分离和统合的实证研究——以河南A县基层人民法院为例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6篇
(一)我们的行动。
1、我们的计划和平台搭建。
2、我们的组织和发动。
3、我们的管理和跟进。
(1)及时总结盘点,激发同伴们的参与热情。类似以下的短信,我们主管行政高主任几乎每天都会发一条。
(2)在每个话题将结束时,我们都做出简单的小结。
(3)及时回复跟帖者的评论,同时把回复通过短信平台发给评论者,这是主持人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具体可看教研博客评论的回复。
二、我们的教研效果。
1、参与面广。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更难得的是孔校和冯校的参与,家长的参与。截止xx月xx日止,共有帖子xx个,其中家长就有xx个,初步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2、有步骤地展开和深入了xx个话题的讨论。
(1)“分层教学,你有哪些困惑?哪些经验和想法?”
(2)“在线作业能否实现分层要求、分层达标的目的?”
最新范文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7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德育评估;评估价值;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德育评估是人们依据某种标准,借助一定的方法、程序与手段,对德育的价值属性作出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是以人们对某种 “标准”、“依据”的正确认识与把握为前提。评估涉及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评估价值本质问题;二是评估标准问题;三是评估方法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观点和学说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评估思想。
一、关于德育价值的思想
评估的实质是对某种活动的价值判断,是主体对价值的观念把握和能动反映。价值与评估的关系是:价值是评估的基础和对象,价值决定评估;价值是不能直观反映的,必须经过评估这个中介环节才能被确定。一般认为,价值是指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如:市场上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是通过交换价值来体现的。马克思指出:“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马克思还指出“使用价值”这个概念,“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实际上归结为两个概念:一是价值,亦称劳动价值;二是使用价值,亦称效用价值。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是一种体现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与意义。在这里,“价值”超越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一般价值概念。马克思、_关于价值的论述体现出“价值,是客体本身具有的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评价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_的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作用与意义。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统一。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在价值哲学中通常把外物看作客体,把人看作主体,而价值正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因客体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而产生。
马克思、_的价值理论是德育评估理论的基石,按照马克思、_的观点,参照国内外对价值的界定,德育价值可以界定为德育满足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要,促进受教育者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德育评估是根据一定德育价值观或德育目标,对德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具体而言,“德育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与技术手段,对德育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与估量。德育评估是‘评’与‘估’的统一。”前者侧重于定性描述,以德育价值目标为依据;后者侧重于定量,反映德育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关于德育评估标准的思想
任何评估都存在标准问题,标准是价值判断的尺度和准绳,它反映评估对象实现价值的程度。换句话说,评估标准是为了判断评估对象所达到的程度而作出的具体规定,是对评估对象作出具体判断的依据。评估的标准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否对评估对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两个尺度”的思想,这“两个尺度”问题就是标准问题。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人类生产劳动的“两个尺度”,即客体内在尺度与主体内在尺度。这里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客体的内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进行判断,这对于我们理解与考察德育评估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客体内在尺度由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决定。所以是真理尺度或真理原则。主体内在尺度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属性决定的,所以是价值尺度或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两大原则,可以转变为社会价值的两大标
准,也就是客体的真理标准与主体的价值标准。对德育的正确的价值评估也必须从主客体两个纬度出发,弄清楚客体的真理标准与主体的价值标准之间的辩证关系。
德育评估活动中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组织与个人,或处于一定教育环境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探讨德育主体需要弄清楚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对德育的需求、德育活动及受教育者的内在规律,还要探讨主体需要与德育条件之间的联系。德育评估活动中的“客体”的属性,是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它们或是有政治价值,或是有经济价值,或是有文化价值,或是有德育价值等。
主体的价值标准与客体的真理标准之间,本质上是反映与被反映、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只有当主体的价值标准与客体的真理标准相一致,人们才能对评估对象作出正确的评估。评估标准应该是主体的价值标准与客体的真理标准的统一,包含两个重要内容,即“合目的性”的价值标准与“合规律性”的真理标准。
德育的评估标准首先取决于德育的价值取向,即德育的教育目标问题。它是德育评估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是评估的内在尺度与依据。德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提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但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纯粹为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德育必须满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其现实性与可能性构成了德育的价值,包括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其次,德育评估标准还取决于德育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德育是极其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德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遵循社会行为准则。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及德育的内在规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促进社会发展是实现德育个体价值的外在目标。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德育社会价值的内在依据。德育评估必须根据这种“外在目标”与“内在依据”,根据德育的本质与规律确定标准。 三、关于德育评估方法的思想
德育评估是一种对德育活动的客观而综合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它必须具有相适应的科学方法,才能得到科学的评估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德育评估进行专题研究,但在其宏大的思想宝库中我们仍可以获得有关评估方法的思想。
第一,实践的思想方法。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把“实践”视为一种精神的理论活动,并作为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马克思指出:“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马克思认为,仅靠精神的力量与思想的批判,不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必须借助物质的批判力量。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与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是人的社会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理论的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定,理论的价值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的思想方法对于德育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指标及体系的设计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德育评估必须经过预试与实验,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历史”与“人本”评价方法。对人类社会现象特别是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历史评价与人本评价,是马克思、_思想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撇开历史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的错误观点,建构了以历史评价为基点,集社会历史评价与人本评价为一体的社会评价思想。“历史评价” 是指从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社会历史事实和进程的意义;“人本评价”是指从人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对社会的历史事实和进程作出评价。从“历
观”角度所作的评价与从“人本观”角度所作的评价,最终会在社会总体发展中达到统一。马克思强调,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注意从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的辩证关系中去理解。_也认为:“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马克思不仅从历史视角划分社会形态,提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将来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进发。而且从人本视角划分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从历史(生产关系)角度划分的“五种社会形态”与从人本(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角度划分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历史评价”与“人本评价”的辩证统一。这种丰富的社会评价思想对于德育评估方法的借鉴与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把评估放在“历史”的坐标轴上,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现实需求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本”要求出发,谋划选择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德育评估及方法。
第三,数量分析方法。马克思的数量分析方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开始就提出商品质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然后,马克思专门分析价值的量,“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变化的关系。从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区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㈣通过对事物质与量的分析。从而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数量分析与语言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大量使用了如确定“计件工资”的比较分析数量法,揭示“地租”的资金图表分析法,计算“剩余价值”的数学计算法。反映“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变化关系的确定定型法。但马克思研究的“量”,不只是单纯的数量关系,还是一个语言变量关系。如价值规律“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价值规律所表述的量对量的关系,就是语言变量,而不是数学变量。马克思在论述中大量使用的“绝对的”、“一般的”、“越大”、“越多”等都是语言变量。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8篇
“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给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我们做教师的,要不断学习着,研究着,行动着。一个优秀教师除了具有学习精神、实践精神之外,还要有反思精神。有了反思,才有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总之,这次远程研修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收获颇丰。我们要努力把所学真正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新时代下的教师。更新理念、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不断努力!加强学习与实践,早日向优秀的教师的靠近。
1、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1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2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24、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直到现在,在孙山出名的痛苦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再渴望分发试卷,不再渴望看到老师写的评语,甚至害怕看到。我知道我的行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也为试卷上的一行包含了老师的苦心评论而感到羞愧。试卷已经分发出去了。我清楚地看到xxx文的学生轻蔑地对我微笑。面对试卷,我甚至不敢看分数下面的评语。我不想看到试卷上冰冷的批评。我甚至不想知道老师对我失去了希望。我无奈地看了一眼试卷,看到的东西让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即使聪明人三思,也会有错误。”还有,你呢?不要失去希望,老师期待你的下一个好成绩。
“几句简短的话让我很感动。老师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误而轻视我。老师理解我。因为这节课和老师深刻的评语,我摆脱了我的鲁莽、武断、骄傲和冲动,把每一个知识都记在心里。在下一次考试中,我会轻松地回答并取得好成绩。阅读老师评语的心情也变得轻松了。
看着评论的内涵总是会让我思考和遐想。”有志者事竟成。”“百分之九十九的天才依赖于努力工作,”这似乎是亲切的,令人鼓舞的和有意义的。由于这些原因,我更喜欢老师的评语,无论是表扬、鼓励、批评还是训诫,我都会认真理解,牢记在心,并不断从老师的评语中学习和成长...
它讲述了中国北平老城的司机祥子的悲惨故事。
祥子,一个年轻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他对更好的生活充满渴望,并有自己的生活理想购买你自己的外国汽车。最后,通过祥子诚实而努力的工作,祥子攒了钱,买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那辆车对祥子很重要。在他看来,汽车可以。制作煎饼和所有食物。但是命运捉弄了人们,他的车被士兵带走了。当他又攒够了钱,他被孙侦探勒索了1 空;后来,他被迫嫁给了母老虎,并卖掉了她的第三辆车,因为她的艰苦劳动。他最喜欢的乔伊的自杀使他最后的希望消失了。从那以后,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雄心勃勃变成了甘愿堕落。正如这本书所写,过去的日子。体面、强大、梦想、自私、个人、强大和伟大。祥子,成了“堕落、自私和不幸的社会病态,个人主义的最后幽灵。这真是一场浸透了鲜血和泪水的悲剧。
我不禁为祥子的命运叹息。祥子起初是诚实善良的,诚实勤劳的,但是在生活的一系列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那么有野心了,变得敌视世界,开始对周围的人进行报复。祥子曾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他开始欺骗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为了得到这笔钱,他可以做任何事。
当我读到这些内容时,我感到悲伤和愤怒。我为祥子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感到难过,也为他后来的可耻行为感到愤怒。然而,我更难过和失望。祥子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军阀、特工和汽车厂主都很丑陋。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仇恨。正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像祥子这样的下层市民受到了压迫。经过几次打击,祥子终于明白了,即使他愿意吃苦,即使他心地善良,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过上幸福的生活。祥子变坏了,不仅因为他自己的短视、狭隘和自私,也因为这样强大的社会压力。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幸福了,我们应该先学习骆驼祥子的进取精神,而不是后来的堕落。
希望你已经有了一些客户监视工具,可以帮助你进行这一阶段的观察研究。
例如,从以下工具或类似资源来编写观察所得
屏幕录制工具,例如Crazy Egg
自动化用户研究工具,例如Qualaroo
网络流量数据,例如Google Analytics(分析)
客户访谈或用户测试
客户成功或支持(CS)部门是用户体验项目中经常被忽视的宝贵反馈来源。你的客户支持部门每天都在与用户互动,并可以提供有关他们所经历的痛点的深入洞察。这些关于用户丰富的而内部存在的洞察是非常宝贵的。
收集用户反馈的另一种途径是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评论和反馈。Google评论,G2Crowd和应用商店评分都是用户洞察力的重要来源。专注于积极的反馈可能很诱人,但是不满的客户却拥有大量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地告诉我们那些地方需要改进。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9篇
关键词:评论价值;事件性选题;非事件性选题;周期性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价值选择。如同新闻报道要具有新闻价值一样,新闻评论的选题同样要具备评论价值。按照哲学学者的论述,价值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观性。一方面,价值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价值也离不开客体的某些性质,二者缺一不可[1]。就新闻评论的选题而言,其评论价值与论题的性质、结构和属性密切相关。每位评论者所选择的论题虽有差异,但大致的选题规律却是一致的。选题的种类,一种是事件性选题,一种是非事件性选题,另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选题——周期性选题[2]。评论者在实际选题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三类选题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一、事件性选题的价值判断
事件性选题是以新闻报道为评论由头的选题类型,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评论选题类型。这类评论选题选择的是一个新闻事件,显然,这个事件已经经过了记者的“第一次选择”。一般来说,一个事件只有具备了新闻价值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才能进入记者的“法眼”,成为记者的报道内容。按照国内标准,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五个方面;按照国外学者的论述,新闻价值往往还包括冲突性(Conflict)、性(Sex)等方面。这些内容反映了记者选择新闻与受众关注之间的契合点。
对于这种选题,新闻评论实质上是一种“二次选择”,即在通过记者的选题标准考验之后,评论者所进行的第二次价值判断。对于数量繁多的具有一个或多个新闻价值要素的新闻报道,评论者还要再进行一次判断,选择出适合进行评论的题材进行评论。对于评论者来说,大体有以下的选择标准:
一是重要性,即选择比较重大的事件进行评论。比如党的代表大会、人大政协会议、重要政府决策、重要民生新闻、奥运会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
二是显著性,即选择关注度很高的公共事件进行评论。一定时间内,社会往往会有一定的舆论关注热点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如周久耕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恶搞杜甫事件等。这些事件未必重大,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实质上,这些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受众本位出发还是从引导舆论出发,这种选题应当成为新闻评论不可缺席的内容。
三是争议性,即选择引起广泛争议的事件进行评论。如“五一”长假取消利弊之争、南京彭宇案、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袁厉害事件等。争议即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存在,社会需要新闻媒体提供意见性信息来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类事件成为新闻评论选题的重要选择。
四是普遍性,即选择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件,如医患纠纷的新闻、城管与小贩冲突的事件等。这类事情在社会中大量存在,与人们工作生活联系紧密,很容易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
这些选择标准中,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作为评论的对象。如果某个新闻事件同时具备了其中的多个因素,当然就更有评论的价值。比如复旦投毒案,其选题具有显著性;而_出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国五条”,这个选题则兼具重要性、争议性和普遍性。
二、非事件性选题的价值判断
非事件性选题是以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实际问题为评论由头的选题类型,评论的是工作中或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或问题。它们虽未经记者直接进行报道,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为受众所广泛关注,因此也是评论者的重要选题内容。这种评论选题在时效性上不如以具体新闻事件为对象的评论,但它的生命力可能更强。这些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往往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新闻媒体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报道内容的倾向使一些新闻报道实际上与真实的社会尚有一定差距,但评论者从真实社会中提炼出的现象却可能长期存在,由此而来的评论,其阐述的道理也就有了更为长久的价值。
对于非事件性选题,评论者少了记者的第一次判断做依托,因此需要认真地对现象、趋势、倾向加以分析,以决定哪些是具有重要评论价值的内容。
对非事件性选题的价值判断,大体包括以下标准:
一是重要性。通常是指那些对许多人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如大学生就业困难、拼爹现象,高考公平、社会道德滑坡问题等。这些现象或问题未必是由哪个新闻事件所触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举足轻重,为人们所关注。
二是思想上的可开掘性。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决定了只有思想价值含量高的评论选题,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评论作品。一些社会发展中带有趋势性的现象和问题,往往为评论者所看重。如《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认为:“有些题材看起来很小,很微不足道,却能反映这个时代一种普遍的现象,或者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焦虑,能够以小见大,即使题材再小,它也在我的关注视野之内。关键是要有意义”[3]。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10篇
2.新时期地方史志的_共性_与_个性_探析蔡天新,CaiTianxin
3.论道德谴责和法律规制对抄袭的约束钟小安,刘汉波,ZhongXiaoan,LiuHanbo
4.地方_建立首席研究员制度刍议方向新,邓子纲,FangXiangxin,DengZigang
5.基层社科联在社科界的定位及在社科研究中的作用浅析刘志力,LiuZhili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经费核算量化分析陈星,ChenXing
7.国外社会科学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黄长著,HuangChangzhu
8.信息动态
9.荷兰、英国科研管理组织的基本模式与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赴荷兰、英国科研管理考察报告卜宪群,刘白驹,施雪华,李建,徐进,黄丽丽,BuXianqun,LiuBaiju,ShiXuehua,LiJian,XuJin,HuangLili
10.美国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委托、控制能力与治理机制选择文少保,杨连生,WenShaobao,YangLiansheng
11.日本科研体制中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与建设何培忠,HePeizhong
12.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_中国模式_述评李荷英,秦益成,LiHeying,QinYicheng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陈云党建思想研究述评任晶晶,RenJingjing
14.生命的重音——读林燕平新著《山村的守望》苏文宝,SuWenbao
1.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熊进,XiongJin
2.略论人文学科管理中的评价机制赵文洪,ZhaoWenhong
3.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若干思考郑文涛,ZhengWentao
4.社科研究和评价不应轻视否定性成果卢敦基,LuDunji
5.关于以著名学者命名奖项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思考——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钱伟,QianWei
6.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状况实证分析——以2009年教育部奖为例王周谊,WangZhouyi
7.试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及治理郭建宏,GuoJianhong
8.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比较研究——基于国内五种期刊引证数据库的引证数据岳洪江,YueHongjiang
9.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看中国政治学科发展状况——基于1993-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类立项项目的分析李振,LiZhen
10.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陈柳钦,ChenLiuqin
11.塑造地方_形象的要素分析及有效途径朱有志,廖卓娴,ZhuYouzhi,LiaoZhuoxian
12.中国智库发展转型背景下的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省_为例徐少同,XUShaotong
13.政府资金来源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及立法建议刘峰,LiuFeng
14.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决策困境——以风险认知为视角陈海嵩,ChenHaisong
15.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项光勤,王耀农,XiangGuangqin,WangYaonong
16.俄罗斯科技资源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徐海燕,XuHaiyan
1.发扬成绩,总结经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新贡献李慎明,LiShenming
2.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O年程恩富,胡乐明,Chenenfu,HuLeming
3.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黄群慧,HuangQunhui
4.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管理规律耿琴,秦化真,GengQin,QinHuazhen
5.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缺陷与改进思路庾光蓉,徐燕刚,YuGuangrong,XuYangang
6.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机制探讨余敏,黎志辉,YuMin,LiZhihui
7.国外h指数研究概述张静,Zhangjing
8.我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分布分析解读王惠翔,WangHuixiang
9.标杆管理:地方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创新探析杨畅,贺培育,YangChang,HePeiyu
10.地方_成果评价体系及科研管理创新与思考严明清,YanMingqing
11.区域性应用对策研究的方法论林崇建,LinChongjian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意义柯健,KeJian
13.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杨先明,陶小龙,YangXianming,TaoXiaolong
14.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第三届_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论坛_在云南召开何馨,HeXin
15.创新社科科研管理建设合格智库——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院长论坛综述高平,马永真,GaoPing,MaYongzhen
16.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典范——解读《_弯道超车_——湖南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周少华,ZhouShaohua
1.继承优秀传统创造新的辉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60年的成就与启示陈奎元,ChenKuiyuan
2.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的重大进展张卓元,ZhangZhuoyuan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是中国科学体系健康发展的必然安文华,AnWenhua
4.科研管理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李保平,蔡伟,LiBaoping,Caiwei
5.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崔旭,邵力军,CuiXu,ShaoLijun
6.核心期刊评测方法创新——基于_相亲_模式思路构建评测模型刘梅康,LiuMeikang
7.社科高级职称人员_职业高原_现象实证研究——以浙江、湖南、新疆等省市区_为例马贵舫,张其贵,MaGuifang,ZhangQigui
8.关于党建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赖宏,LaiHong
9.设立经济法与社会法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法定条件的论证杨松,闫海,YangSong,YanHai
10.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探讨——以云南为例郑晓云,ZhengXiaoyun
1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与改革的历史考察蔡天新,CaiTianxin
12.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董研,DongYan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11篇
论文摘要: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体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益强化上,而且体现在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发展倾向上;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
我国媒介批评特征明显。其一,媒介批评开始平凡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贴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体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对于媒介批评机制而言,我国现有的媒介批评机制包括党政有关部门的组织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传播媒介的自我调适机制、受众监督机制、学术舆论监督机制以及包括新闻传播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评价在内的媒介批评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评价活动顺利进行和新闻评价理论的构建。这些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批评机构和体制不能对媒介活动批评中迅速应对;媒介批评主体的不明确并有却为现象;媒介批评的职业化、定期化程度不够。
二、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
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体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益强化上,而且体现在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发展倾向上: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形态、理论模式、理论体系的完备、严谨、科学上,而且体现在批评思潮、流派、风格、方法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上。理论与实践即方法论的相互促进。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从基本的领域来说,媒介批评学需要创立的学说架构应把研究内容深入到三个视域:一是批评媒介,集中于媒介的社会价值分析,揭示媒介的制度性结构及功能。二是分析传播内容的质量,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性的内容或朦胧的外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真相,媒介批评指出内容质量的优劣,有助于提高媒体的素养。三是评价传播内容的社会效果,就是社会效果批评。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汪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为使媒介批评更好发展,必须建构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即本土构建。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在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上逐步发展,而且要构建多维的文化视野;把研究对象立足于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大背景下,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把批评的最佳氛围成为对话空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使本土构建发挥功效。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12篇
这印象就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界批评和研究同时代作家作品,在1960年代初和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达到了两个小高潮,此前此后都不曾有过。
这里仅以上述两个时期对柳青《创业史》的评论与研究为例,但暂且不展开介绍具体的批评与研究论著,而仅限于当时一些批评家和研究者读解这部作品的一般态度和方法――他们的批评与研究成果与读解作家作品的一般态度与方法是分不开的――所以只能说是“一个模糊印象”。
1960年代初和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涌现了不少对《创业史》第一部、第二部的精辟论著。山东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卷》(1979年4月印刷,内部参考用书),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评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1版),孟广来、牛运清先生合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就是很好的见证。还有不少专著没有收入上述三本评论资料集,如周天先生《小说第一部》(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12月1版)、阎纲先生《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1版)、刘建军、蒙万夫、张长仓先生合著《论柳青的艺术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1版)、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大写的人》(1982年12月1版)、徐文斗、孔范今先生合著《柳青创作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1版)、蒙万夫先生等著《柳青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5月1版)、周天先生《论的艺术构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1版)。其他单篇论更多。上述这些围绕《创业史》的论著,时隔五十和三十多年之后读来,还感到不无启迪。
我不想造成误会,说上述两个时段是柳青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黄金年代。我不敢做这种大判断。那两个时段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整体状况的混乱与严峻是无需多说的。我只想强调,在上述两个时段,尽管外部环境混论而严峻,尽管现在更年轻的一辈学者批评家不太容易体会当时整个社会思想的禁锢,但当时的批评家和研究者们对当下文学投入的精力和热情,尤其在研读具体作品时那种虚怀若谷的态度,细致入微的方法,朴实贴切的语言,相互论难的坦诚,和与之相应的专业水准,以及这一切所显示的那一代学者评论家们对我国文学事业由衷的喜爱和关切,着实令人不胜神往之至。
也许,这跟那两个历史时段政治上一度出现的相对宽松、思想文化领域虽然经过多次严酷风暴但仍然葆有去“古”未远并且对将来亦然寄予厚望的健朗质朴之风有关,也许那时候可谈论的精品力作不多,评论和研究的大量资源集中投放于少数作家作品,容易出F精耕细作的局面。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五四”到1940年代末,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批评家,但长篇小说研究与批评领域并没有出现这种批评氛围。1980年代中晚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以来,评论界像前辈们当年那样以“搏虎之力”钻研某一部作品,始终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本身置于眉睫之前,悃衔藁地表述各自的见解,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观点的景象也日益罕见了。个别优秀论著不是没有,尤其对相关的文学史实的考证,因为时代关系,更有不少突破性的收获,但这一切暂时还很难形成气候,譬如可以让类似当年山东大学或西北大学中文系那样的学术机构再编出一部类似《评论集》那样高水平的单本小说评论集。199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等推出过不少新时期以来涌现的重要作家的评论和研究资料,其中当然也不乏一些用心且颇见才识之作,但整体气象还是良莠不齐、功力不足、公心不够。
长篇小说研究更是如此。1960年代初和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人们研究一部成熟的长篇所持的标准十分清晰,就是看它的立意是否高远,主题是否深刻,信息量和整体气势是否巨大,反映社会生活达到了怎样程度的真实性,结构布局是否巧妙缜密,人物形象是否生动饱满,细节和场面描写是否到位,语言是否鲜活、丰富、精准并富有创造性。因为批评的标准十分清晰,就很难掺假,很难将廉价的褒词送给明显粗糙单薄虚假幼稚的作品。这是那两个时代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所显示的一般态度与方法,至于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现实主义”“写真实”“人民性”“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形象思维”“人物性格”“典型”“介入生活”“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和“现代派”“意识流”“人道主义”“异化”“主体性”“小说叙事模式和语言变革”等文学观念层面的思考,都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命题,至今还无法绕过。
磨刀石和锋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长篇小说批评标准清晰稳定,一方面源于批评家们的文学修养与敬业精神,同时也因为有了《创业史》等作品的砥砺,批评标准才一再获得来自作品的验证与矫正,益发可以落到实处。在围绕柳青《创业史》的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中,涌现出张钟、严家炎、何西来(当时笔名何文轩)、杜书瀛、李子云、阎纲、张炯、黄曼君、余恕诚、陈辽、吴中杰、孔范今、徐文斗、蔡葵、卜林非、蒙万夫等一大批关注当代文学发展的优秀学者和批评家,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中间绝大部分后来继续研究当代以至现代中国文学,有的转向古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都成果斐然,成为一代名家。这跟他们当初深入热忱地研读像《创业史》这样带着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学创造体温的杰作时所获得的文学体验是分不开的。对文学学科的学者来说,有没有这种体验大不一样。
现在不同了。我们的文艺理论越来越深奥,我们的文学观念越来越翻空出奇,我们的批评话语越来越花样百出,而我们对一部长篇小说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似乎总喜欢绕开上述清晰的评价标准,不屑再去谈论长篇小说的立意、主题、气势、信息量、真实性、结构布局、人物形象、细节和场面描写、语言包括作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等基本问题,而喜欢另外借来或者制造出许多高深莫测的话题和同样高深莫测的理论话语。因为高深莫测,就不难为所欲为,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吹捧任何一部作品,最终导致批评生态急剧败坏。何以至此?我觉得不妨深思,再深思。
社会现象评论范文 第13篇
1、我们的计划和平台搭建。
2、我们的组织和发动。
3、我们的管理和跟进。
(1)及时总结盘点,激发同伴们的参与热情。类似以下的短信,我们主管行政高主任几乎每天都会发一条。
(2)在每个话题将结束时,我们都做出简单的小结。
(3)及时回复跟帖者的评论,同时把回复通过短信平台发给评论者,这是主持人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具体可看教研博客评论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