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医闹何时休?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门法律
来源:阿白律师网 时间:2023-04-13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宁芝
2023年全国两会,“反网络暴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认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暴力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应该要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恶行。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
网络暴力引发新生社会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人在网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情绪逐渐演变成现实中的舆论压迫和人身攻击,给网络暴力当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了“网络谣言”,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医闹”:自媒体大V在网上抱怨医院不够人性化,试图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让粉丝帮忙攻击、谩骂医护人员;还有个别网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发布、转发不实信息,甚至歪曲炒作医疗纠纷,恶意诋毁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医务人员守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他们的安全与合法权益也应得到保障,“暴力伤医、扰医等侵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应该得到严惩。这将不仅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而且也将为人们创造更为良好的就医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认为,“无数的键盘侠在网络伸张所谓的‘正义’,最后却酿成悲剧。”现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广大网民表达自我、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然而在信息加快传播的同时,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极大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暴力?庹庆明表示,除了群体压力及社会从众心理,人们往往迫于群体压力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外,还因为相关法律尚不健全,许多网民有恃无恐,当前虽在《民法典》《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中或多或少有涉及治理网络暴力的条款,但法律规定不完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等状况非常突出,使相关法律无法对网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与此同时,对已发生的造成不良影响的网络暴力事件的处罚力度不大,对某个网络暴力事件的评论或转发行为存在追责认责困难等问题,也使得相关条款难以发挥应有的威慑作用。
建议专项立法为网暴戴上“紧箍咒”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表示,“网络医闹”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依法依规解决医患纠纷有利于建立医患互信的环境,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唯一正确途径。
庹庆明建议,尽快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门法律。“因为网络暴力的危害有目共睹,但网络暴力是相对新生的社会问题,现有规则不足以完成治理任务。有效制止制裁网络暴力恶行,全面织牢织密法律保护网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非常有必要像惩戒‘酒驾’一样,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门法律。”庹庆明说,网络暴力行为轻则损害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重则会使得被暴力的当事人遭受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其崩溃自杀。如何有效治理网络暴力?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范畴,界定言论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包括确立网络暴力的类型与判断标准,明确网络暴力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制定统一的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就网络暴力的定性、类型、违法主体的确定及需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网络平台的审查、监督义务等进行明确规定,有助于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衔接性,明确各部门的监督职责,使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更具体系性,形成合力。立法要明确网站平台、网络媒体和网络论坛监管法律责任,承担反网络暴力的义务,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
第三,强化个人和平台两方责任,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强化个人和平台两方责任,建立约束机制,以网暴的法律成本形成不敢暴、不能暴的“紧箍咒”。